海水鱼养殖学家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大势所趋

来源:海洋与渔业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3:15 

雷霁霖,畲族,福建宁化人,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是我国海水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开拓者和工业化养殖的倡导者。
突破传统:从传统水产养殖到工厂化养鱼
《海洋与渔业》:雷院士,您好!众所周知我国的水产养殖历史悠久,但长久以来都是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您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殖,是对传统农业的一个重大突破,请问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雷霁霖: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在北方首先开始了梭鱼的人工育苗研究。因为北方的冬春季气候严寒、水温很低,室外不能进行繁育试验。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的科研小组提出了要在室内开展全人工繁育研究的实施方案。于是我们在当时的养殖试验基地内,专门修建了一座玻璃温室,以锅炉加温养殖用水,创造了梭鱼室内越冬、肥育、成熟、育苗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国早期最原始的工厂化育苗车间。
后来经过逐年的改进和提高,如采用沉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措施净化水质、进行开放式流水交换养殖水体,建立起从亲鱼培育到人工授精、孵化、鱼苗培育等系列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苗种的稳定生产。这是比较初级和简易的工厂化育苗方法,其实也是最为基本和实用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南北方的对虾、罗非鱼等多数品种的人工育苗,仍然采用这种基本模式进行。
《海洋与渔业》:那工厂化养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雷霁霖:工厂化养鱼是由工厂化亲鱼培育、大规模室内育苗延伸发展而来的,其实工厂的形态是一样的,只是规模扩大了而已。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我国绝大多数养殖业仍处于传统模式之时,我们就开始了多种优质鱼类(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的室内工厂化养殖探索。进入90年代,当我们引进了大菱鲆并推出“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之时,冷水性鲆鲽鱼类(大菱鲆等)的养殖才一举突破了传统模式的重围,为我国开辟了海水鱼类商业化养殖的先河,由此开启了一扇由技术经济通往市场经济的大门。
《海洋与渔业》: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技术优于南方,目前北方工厂化养殖已发展到什么阶段?
雷霁霖:我国北方的工厂化养殖起步早于南方的原因是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北方周年温度(水温与气温)较低,鱼类在室外的生长期短,养殖周期较长,越冬费用很高,因而很难取得规模化生产效应,所以当时北方走工厂化养鱼之路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而南方气候温和、养殖品种繁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经营者在室外开展育苗和养殖生产的空间大、投入小、机率高,长期形成一种依赖自然的生产运作方式,所以工厂化养殖开展就比较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的拉动和国家对科研加大了投入,工厂化养殖技术才慢慢地得到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青岛开展的中日合作真鲷工厂化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研究,将我国北方的工厂化育苗与养殖系列技术,包括循环水装备与管理技术都提高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后经过国家九五至十一五单项装备技术的研究积累,尤其最近10年内,鲆鲽类循环水养殖需求迫切,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研发与组织推动下,北方沿海的许多龙头企业加快了循环系统的组装、配套步伐,使国产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取得了飞速进步。
现在,我国北方最高档次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已经达到了95%以上的再循环利用率,但这种养殖企业目前为数尚不多,然而一种简约型的中档循环系统受到业界人士的青睐而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从事海水养殖的个体户数量还相当庞大,实现产业的整体节能减排、转型提升至全循环系统的任重而道远,它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以因地制宜,走多种模式而达此目的。可贵的是,现在大家的节能减排意识已经形成,手段基本具备,朝这个方向努力已经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同时大家也已经看到了工厂化养鱼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转型提升:从工厂化养鱼到工业化养殖
《海洋与渔业》:近年,您提出了“工业化养殖”的发展目标,如何来理解这个概念?
雷霁霖:上世纪90年代,当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意识到这种开放式流水生产方式不但费水、费电,而且排出去的废水也会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及时提出了将系统转型提升至封闭式循环的水平,架构起有工业化养殖内涵的大产业。当时国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于是我们到国外考察了多个循环水养殖系统,模仿它的一些优点,结合本国实际,经过十多年的研制,终于打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简约型和高端型的工业化养殖系统。
就我今天的认识,工业化养殖就是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之大成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产业新模式。
水产工业化养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基本形态,即1、完全的陆基工厂化,2、陆基循环水池塘,3、海基大型网箱及养鱼工船。它们都是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通过物联网技术,把孤立的养殖资源串联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管和共享,促进同行业的技术进步、交流与合作,推进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海洋与渔业》:水产养殖为何要走工业化道路呢?
雷霁霖:首先,不走工业化道路产业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如汽车制造业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工业化生产标准,那么零部件就不能通用,要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就很困难。目前,工厂化养殖系统的部分装备虽然有的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基本都是各自打造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装备之间模块的链接还存在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第二,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相当紧缺,国家号召产业要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所以养殖产业必须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才有出路;
第三,现代大工业大举向海岸带和浅海迁移,这些工业占据了养殖空间、污染了海区,加之相对于工业而言水产养殖难以带动地方GDP的提升,所以很容易被迫退出沿海岸带,近年来广东沿海的生蚝和珍珠养殖业萎缩就是鲜明的例证;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说明,我们的水产养殖业一定要走上一条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才有会持久的生命力。
飞跃发展:像做工业一样做水产养殖业
《海洋与渔业》:当前工厂化设备制造方面比较混乱,很多厂家都在炒作“物联网”概念,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雷霁霖: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我国尚未建立起水产养殖装备工业,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工厂化设备许多是非专业厂家生产的,所以产品很难符合实际需求,一旦生产厂家花大钱买来的成套设备有问题,往往会使产业受到巨大的伤害而延缓工业化养殖事业的发展进度。所以我认为,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像渔机所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研发和生产工业化养殖装备以应对产业转型提升的急需。
《海洋与渔业》:有人的认为,研制一套养殖规程,就可以实现“傻瓜式”养鱼,即使没养过鱼的人按照规程也会养鱼,您认为这个可行吗?
雷霁霖: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我们要知道,日本的傻瓜相机是一种机械装置,而鱼类是有生命活力的动物,它的生长和生活与许多理化因素有关,与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关系密切,其它品种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可以互相借鉴,但决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鱼类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都要重新适应,技术人员也要重新摸索条件,从而使之适应于新环境的生产工艺,养殖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一套工业化的循环水养殖设备,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循环系统中的生物滤膜。生物滤膜上的生物生长和维护保养至关重要。很多人提到的工厂化养殖水体不够稳定,其实就是这一环节的技术没有调整到家。所以说这是循环水养鱼的核心问题,需要全程关注。
《海洋与渔业》:工业化水产养殖可复制性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满足工业化养殖发展的需要呢?
雷霁霖:要走工业化道路,设备固然重要,而培养人才更重要,只有两者齐头并进都得到提升,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得通。
我认为现在最重要是还是人才培养问题。养殖系统是硬件,管理的人是软件。很多养殖不成功的人往往都会把原因归结于设备不好,事实上不一定,因为设备的技术原理基本上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养殖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技术。工业化养殖是新鲜事物,大学至今没有开设这门专业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常设培训机构。一些有上进心的企业家会派人出去学习取经,但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这种意识。为此希望政府在工业化养殖的人才培养方面多加关注,建立和组织这方面的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工业化养殖产业。
南北呼应:共同开拓工业化养鱼发展之路
《海洋与渔业》:北方工业化养殖已经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例如大菱鲆,您认为南方也有工业化养殖的需求吗?
雷霁霖:目前南方水产养殖还是保持着大面积的传统作业模式,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南方人也已意识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养殖区域的污染与日俱增,多数海岸带已被工业所占领,水产养殖已经没有几块净土了。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养殖何去何从?南方的水产养殖也将被“逼上梁山”,走工业化养殖道路是迟早的事。这就是我要常说的一句话——“共同开拓工业化养鱼发展之路”,因为南北方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我们已经走到了同一条道上来了。
《海洋与渔业》:您对南方的工业化养殖有何建议?
雷霁霖:南方因为地理条件好,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温室,很多人认为在网箱和池塘里养得挺好,成本也低,何必还要盖一个工厂来养殖?南方的石斑鱼基本上都在网箱里养殖的,工厂化养殖目前还没有达到产业化程度,其实石斑鱼的工厂化养殖完全是可行而且很有发展前景,不妨可以二条腿走路,以工业化养殖理念为指导,宜厂则厂、宜池则池,有的还可以实施南北接力或者海陆接力。
工业化养殖不必照搬北方模式,可因环境差异而灵活变化,比如在南方就不一定要盖工厂,因为南方周年温度较高,养殖系统可以建在室外。
工业化养殖投入大,见效慢,没有实力的企业家也做不来。所以,工业化养殖不仅需要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更需要有像茂名电白冠力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均这种有远见卓识、乐于开拓奉献的企业家加盟。
《海洋与渔业》:茂名电白冠力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计划建设7000亩工业化养殖产业园区,您认为茂名具备搞工业化养殖的条件吗?
雷霁霖:完全具备。茂名地处南方,自然条件好,面向南海,气候温和,海水温度合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加上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产业,我认为该公司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成长性很强的企业。现在,南北方基本已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工业化养殖是我们必需要走的一条路。我希望冠利达的产业园区好好规划,分期实施,同时希望这个龙头企业能以它的财力、胆识和气魄,给南方的工业化养殖开一个好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