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近年未发生大面积赤潮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4:32 

汕头地处南海之滨,赤潮的频发曾一次次让人触目惊心。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获悉,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市已连年没有发生大面积赤潮,去年近岸海域虽发生一次绿潮,但未对养殖业和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曾为赤潮多发海域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多发生在干旱少雨、天气闷热、风力较弱的季节或者水流缓慢的内湾海域。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至2008年五年间,我市近岸海域共发生较大规模赤潮9次,面积十至几十平方公里,以夏季和冬末春初最为频繁,一般持续5至30天。引发赤潮的主要藻类为球形棕囊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角毛藻等,其中以棕囊藻赤潮发生频率最高,赤潮藻类均无毒,对水产品食用安全不构成威胁,但影响我市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去年发生小面积“绿潮”
2011年8月26日,南澳深澳局部海域发生浒苔(俗称“青苔”)绿潮,浒苔飘浮呈带状不连续分布,面积约0.1平方公里,涨潮时部分浒苔淹没,面积0.07平方公里左右。由于绿潮发生海域毗邻网箱养殖区,生长繁殖速度极快,对邻近养殖业存在潜在威胁。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对浒苔绿藻进行打捞清理和填埋处理。8月29日,现场海面和水下可视范围内均未有浒苔分布,跟踪监测未发现浒苔绿藻异常生长。
全市已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包括汕头港内湾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近岸海域趋势性水质、近岸贻贝与沉淀物、榕江入海污染物总量、陆源排污口、重点增养殖区、海滨泳场、赤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测。据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有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增殖放流、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人工鱼礁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使赤潮的发生呈现面积小、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赤潮海洋灾害。对于赤潮的监测,我市建立了以市环境监测站为中心,各区县监测站为基础,以生产渔船常年监视相结合的全方位动态监测网络体系。
保护海洋做好防范措施
据介绍,近几十年,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位市民应增强保护海洋生态意识,从自我做起,保护好我市的“蓝色家园”。赤潮发生时,位于赤潮区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场、养殖场应关闭取水,控制换水量和投饵量,增加增氧设备。而针对网箱养殖区防治赤潮,可以通过迁移或下沉养殖网箱、用围隔栅或气幕隔离、收集赤潮生物、及时收成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生物等方法减少损失。
链接
我国有30多种有害赤潮生物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赤潮生物隶属于10个门类,其中浮游植物约有330种,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新的赤潮种类还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约30多种形成过有害赤潮。发生在我省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主要有米氏凯伦藻、多环旋沟藻、球形棕囊藻等。实际上,赤潮并非都是红色,由于形成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和密度的不同,它可以呈现出红赤色、粉红色、茶色、土黄色、灰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