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推动蓝色经济与绿色家园互促双赢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是一座生态宜居城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正在着力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
威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推动蓝色经济与绿色家园互促双赢。在“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指引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连续多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通过自主培养、内引外联、借力引智等多种途径,使高端人才、技术、项目有效聚集,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提供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市之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认为,威海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经济“强身健体”的最强发动机。为此,威海坚持走符合实际、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更加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去年,全市投入5.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占财政总支出的2.8%;支持企业完成技改投资375.8亿元,全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76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7.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6%。
更加注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海洋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快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其中,为发展蓝色经济,威海组织实施各类海洋科技计划210多项,黄渤海区典型海湾复合养殖、食品生物毒素控制及放射性污染预警等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金枪鱼钓船设计、山东船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列入省科技计划。拓展纤维、心脏支架、血液透析仪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威海实现了产业化,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威海已与14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关系,聘请了48名院士与威海市合作;拥有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认定企业中心。全市拥有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引进两名海外博士,先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威高集团开始建设。这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的重要突破,标志着威高集团具有与国际同行业竞争的能力。该实验室将围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开展医用植入器械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骨科植入物、人工关节、心血管冠脉药物涂层支架等新型产品,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三角集团,并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授牌。这是三角集团继2008年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近年来,三角集团相继在巨型工程子午胎、新型炼胶技术、低碳高性能子午胎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规模实力和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依托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国家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空港地面装备、军用专用装备、消防车等各类专用装备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中心建设总投资9600万元,将围绕制约我国空港地面设备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大幅度提升国产空港地面设备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1年,威海市依托寻山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寻山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确权海域4.8万亩,实养面积1.6万亩,年培养商品活鲍300吨,扇贝、牡蛎等各种贝类1.8万吨。中心将通过养殖新品系培育和改良、贝类加工新产品开发、贝类产业操作规范和产品标准制订等,辐射带动贝类产业养殖加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文/图:威海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