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九曲,奔流万里,穿过东营这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东营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及国家级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204万。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5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6位。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北靠京津,南连山东半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京津冀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接点,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东营市是中国东部沿海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之一。全市未利用土地410多万亩,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大项目,是中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亿立方米,黄河年平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东营是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胜利油田80%的油气地质储量和85%的油气产量集中在境内。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6000平方公里,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的美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开发建设主战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力以赴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
东营市牢固树立环境立市、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这里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蓝天碧水,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展现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黄河从这里入海,自然风光神奇独特,是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品牌。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泾渭分明,让人不能不震撼于天地造化的神奇。丰腴的河口地带,像黄河充满活力并充分舒展着的躯体,用广阔而生动的姿态诠释着“昨日沧海,今日桑田”的古老箴言。
东营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城”,生态环境原始而独特。黄河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几十万亩的天然芦苇荡、天然柽柳林、人工刺槐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吹草低,狐兔出没,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黄河口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拥有各种鸟类 29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59种。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进食、栖息、翱翔,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东营市充分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启动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加快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刁口河口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文章,高标准建设金湖银河生态水系,打造城市生态水网水系,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
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突出抓好城市绿化,以规划的10大生态林场为基础,集中打造万亩以上森林片区,规划面积近22万亩。近几年,全市完成绿化面积87万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09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东营市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深入推进水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源头控制,抓好重点流域和化工企业集中区治理,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项目生态门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高效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东营市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
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绿色高端种植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一批名优产品声誉鹊起。
石油工业稳步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石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突破,建成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是全国地方炼油能力和新闻纸产能最大的市。
着力突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服务中心和服务业聚集区。构建起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成为全省六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金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恒丰、华夏、中信、浦发等8家股份制银行进驻东营,组建了3家村镇银行和3家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快速起步,2011年全市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居山东省第三位。
加快发展蓝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成养殖区20万亩,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海洋化工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离子膜烧碱产能居全省首位。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东营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广利港为国家级一类渔港,将规划建设集商港、渔港和旅游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秀美宜居的生态城市
东营市按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生态对接,促进组团发展,加快构筑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发展的城镇体系,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实施中心城带动战略,大手笔规划,高水平建设,拉开城市建设大格局。中心城建成区面积140平方公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加快东西城改造,推进集约开发,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建设国际湖岛生态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滨海新城,按照低碳生态、城水相融、城港区联动的原则,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滨海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管理。集中实施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突出大绿地、大水系、大湿地特色,建设十大生态公园,实施水系循环和城市绿化工程,贯通城市水系、湖泊、湿地,规划建设滨河绿地、环湖公园和道路绿色风景线,新建改建街心绿地和公园70余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营造河湖相连、城水相依、水绿交融、鱼鸟共生的优美环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东营胜利机场是4D级机场,逐步培育成为区域航空港。市内实现半小时经济圈,多条高速公路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与胶东半岛、济南都市圈、环渤海城市圈实现全面对接。铁路与胶济、京九等交通干线贯通,随着德大铁路、黄大铁路的逐步建成,将全面打通铁路大动脉。
基础设施日益完备。以蓄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设施17处、各类平原水库658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完善引水蓄水、安全供水、田间节水、防洪排涝体系,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改造,推动形成高标准闭合防潮体系,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能源设施建设,2011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东营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数字化东营”建设全面提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县城、东营港城和小城镇组团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0.97%。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繁荣发展的黄河口文化
东营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也是山东代表戏曲吕剧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交相辉映。
东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700多年前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南部的广饶县古称乐安,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腹地,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的吕剧,是东营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艺术,已发展为山东省地方戏剧的代表剧种,成为中国戏剧艺苑里的一株奇葩。东营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半个世纪的油田开发,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创新奉献为核心的石油文化,成为东营不可或缺的名片。
东营市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这里拥有独特的湿地资源,保持着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原始生态,彰显了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由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到取法自然的演变过程,积淀了深厚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伦理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上鲜明的生态烙印,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之花在全社会缤纷绽放。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规划建设大剧院、奥体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黄河口文化艺术节、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孙子国际文化节等,成为东营文化建设的品牌和亮点。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齐笔、黑陶、民间纺织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倍受青睐。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实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社会文化环境等重点整治工程,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共建文明和谐新家园。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文明之风正在吹遍东营大地。
和谐幸福新家园
东营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坚持每年办一批便民实事,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抓好“黄河三角洲学者”、“金蓝领”培训等重点人才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
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奔腾万里浩荡入海,河与海的激情碰撞,奏响了黄蓝融合的恢弘乐章。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绘就了东营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纪元,昭示着东营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