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再造科学发展新优势 转型跨越新蓝图
再造科学发展新优势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转型跨越新蓝图”系列报道之三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五年威海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体化发展”“工业强市”“转型跨越”“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鲜明的字眼,同时显示出了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感。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我们的动力何在?优势何在?报告中同样给出了鲜明的答案———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再造科学发展新优势。
改革开放 创新驱动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众多改革中的关键环节。要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开放的实质就是借力发展,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发展能力
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走有威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人才优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拓宽人才智力引进渠道
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市之路,科技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并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焕发出无限活力。近年来,又通过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重任,代表们认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抓好人才聚集是我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的动力所在。今后五年,应该在体制改革深度上、对外开放广度上、科技创新强度上、人才吸引力度上进一步下功夫,切实破解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瓶颈,真正形成发展优势,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提供不竭动力。
深化改革 破除瓶颈
改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随之不断涌现,成为持续发展的阻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客观实际和推动发展的需要,不断破除旧的枷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近年来,我市各项改革有序开展,但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影响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为此,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众多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设阳光、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关,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政府自身职能的要求,是企业群众的呼声,更是建设法治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市行政审批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尤其是今年,根据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创新服务企业发展上,确保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只添动力,不添阻力。
扩大开放 增强活力
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威海的今天;没有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就没有威海更加美好的明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的思路拓展发展空间,用创新的举措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开放的实质就是借力发展,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发展能力,形成发展合力,使外部机遇与威海优势有机结合,实现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虽然我市占据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拥有良好的开放基础,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区位优势的发挥、挖掘上,在深化基础的运用和放大上做得还不够。
“开放是威海最大的优势,而随着各地开放政策趋同、内外资企业税制统一,这一优势有弱化的趋向。要想继续打好‘开放牌’,需要找准坐标,正视差距,制定措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他介绍,提升开放水平,要积极在相关领域探索先行先试政策。比如,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山东要打造“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区”,积极争取政策,将威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科技创新 赢得未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威海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创新的引领。报告中,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再次强调:“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走符合实际、有威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以科技创新推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是威海实现工业强市的最好路径。”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威海是一个能源、原材料以输入为主的海滨城市和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的旅游城市,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业是行不通的。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依靠科技进步,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报告要求,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深入合作、强化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等方面继续发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才引智 助力发展
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积淀、交通环境等因素制约,人才一直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所在。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产业汇聚的、美丽宜居的城市才能形成人才集聚的洼地。
“目前,威海高端人才紧缺,更需完善硬件和软件基础,加大招引和培养力度。”市人社局负责人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拓宽人才智力引进渠道。”
代表心声
强化优势 推动转型
解放思想,思危奋进,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向扩大开放要活力
完善创新扶持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校地合作,特别是产学研合作,是破解威海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
解放思想 扩大开放
“工业强市、转型跨越,是今后全市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必然途径,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平台功能,引进优质项目、高新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是客观要求。”文登市商务局副局长、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于淑娜代表说。
她表示,要谋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对外开放工作,必须像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做到“四个摒弃”,解放思想,思危奋进,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向扩大开放要活力。
于淑娜说,根据报告中“以开放增后劲、促调整”的要求,下一步他们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大引大”上,着力引进低耗能、无污染,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大项目。同时,针对产业转调发展需求,加大相关技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方式不断与国际接轨,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加大投入 推进创新
“报告中指出,要向科技创新要竞争力,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为我们今后的科技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乳山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谭英群代表告诉记者,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乳山市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创新扶持政策。“通过多年自主创新年活动的开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政府支持创新、鼓励科研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我市的科技创新基金,2010年是200万元,今年已经上升到1500万元。”谭英群说。
她表示,下一步乳山市将根据报告要求,继续在推进科技创新上狠下功夫。将深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拉网式摸查,了解企业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邀请知名专家到乳山开展技术会诊,为企业发展把脉,研究创新“切入点”;完善与企业的交流机制,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形成工作“结合点”;加大与各大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打造产学研合作“新亮点”;加强创新平台的完善建设,构建创新“支撑点”。
强化合作 培养人才
“推进校地合作,特别是产学研合作,是破解威海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们看到,驻威高校大学生留威比例较低,产学研合作转化率还不是很高。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重才留才举措,加大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山大威海分校党委书记仝兴华代表说。
仝兴华介绍,在产学研合作中,把大学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产品,中试是一个很大问题。比如,山大威海分校有海洋学院,但没有专门的海域进行研究成果中试,一些合作很难开展。产学研合作是解决威海人才紧缺的有力抓手,在这方面威海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应该找准薄弱环节,不断加以解决,才能进一步放大产学研在培养人才、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各界热议
人才优先 跨越发展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推动重点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进行资本运作,重铸主业,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变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强化科技创新,向高端产业进军
向人才聚集要创造力,让人才引得来、容得下、留得住、用得好
提高效能 服务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了行政审批权的相对集中,但与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与企业群众的呼声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市行政审批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他们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心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他表示,今年市行政审批中心将进一步进行市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与规范工作,依法取消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加快建设电子审批系统,大力推广“一窗式”并联审批,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
拓宽渠道 金融创新
“报告特别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按照“强集聚、宽业态、多层次、高比例”的思路,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主要途径为深入实施区域突破和大孵化器战略,支持高区构建融资支持、技术创新、科技中介、证券服务、信用支持、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七位一体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撑体系;全力推动重点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进行资本运作,重铸主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股权融资,以市创投公司为平台,加强与异地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战略规划,培育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在解决急需资金的同时,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转型发展 加快升级
“报告中提出出口加工区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型发展,尽快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这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威海出口加工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后,他们将按照“产业集聚、招高引强、转变方式、放大功能、优化服务”的目标,做好出口加工区的升级准备工作。
今后,该局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和保税物流四大产业,提高项目入区门槛,加大招强引大的力度,引导产能效能不好的企业退出,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同时,将鼓励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变,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在服务方面,坚持“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包扶企业和每月走访制度,进一步增强出口加工区发展活力和凝聚力。
依靠科技 进军高端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坚信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引擎。”好当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唐传勤代表告诉记者,在海洋资源持续衰竭的不利环境下,好当家依靠科技创新,突破依赖资源消耗、高密度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创新带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从海产品养殖到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的产业升级,好当家食品研发中心加大对海珍品的研发力度。尤其是深入挖掘海参的药理功能,开发出系列海参保健品,不断向产业高端进军。
“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强化科技创新。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坚持‘科技领军、追求卓越’的理念,围绕海珍品养殖与加工两大环节,以食品安全为根本,以绿色无公害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为核心,以高附加值功能性海洋食品研发为重点,不断提高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综合集成的整体能力。”唐传勤表示。
重视人才 厚待人才
作为企业代表,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军代表说,目前,制约威海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从政府到企业在事业留人方面,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为人才发展提供空间;在待遇留人方面,要从工资、住房、交通、政治地位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感情留人方面,加强交流,增强归属感。报告中提出要向人才聚集要创造力,要让人才引得来、容得下、留得住、用得好。
王德军表示,“以人为本”是迪沙的立企之本,高素质的团队,是集团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在科研人才的引进方面,集团坚持两条腿走路,对外到各高校参加招聘会,广招英才,对内鼓励员工积极推荐人才,并借助外脑,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此外,具有“迪沙”特色的培训模式,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用人理念,从待遇、福利、感情三方面着手的留人方式,共同构建起具有迪沙特色的用人模式。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