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表达——访卓达集团杨卓舒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51:45 

只有责任和使命才能激励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出路,体味到创造的无限和美好;只有责任和使命才能助力企业穿越汹涌的波涛,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只有责任和使命才能引领产业自然而然切中人类命运的关节点,浩浩荡荡地驶向未来——

走过萧条、焦灼的2008年和复苏、疯狂的2009年,面对楼市乱局,房地产企业成了众矢之的。20104月,政府重拳出击,严厉调控,房地产企业再度陷入观望和徘徊。“房地产的辉煌早已透支了全行业发展潜力,房地产企业早已不堪历史重任,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需要全新的动力涌现”,质疑声四起,行业一片迷茫。

然而,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山东威海南海新区,由卓达集团投资建设的30万吨级张家埠新港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以此为龙头,临港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香水海生活区全面展开,一座2000万平方米的海滨新城即将跃出南海;在京东南武清,由卓达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养老示范基地正在大规模地展开;在河北石家庄,由卓达集团投资建设的旧城改造项目已经初具规模……

上个世纪末,三亚遍地烂尾楼,房企纷纷出逃,卓达却毅然进入,大面积开发。2005年,国家大力度宏观调控,众多房企疲于过坎儿,卓达却高歌猛进,毅然切入产业地产,率先致力于城市运营,顺利完成了战略转型。进入2008年,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国内房地产放缓脚步,卓达却依然步履匆匆,坚定地面向大海,全力推进产业升级。2010年,行业局势阴晴不定,房地产企业如履薄冰,卓达却大步向前,锐利不减,全国战略布局已成规模。

起步于房地产最低迷的1993年,崛起于每一次经济低谷;从一个普通的地产开发商,到城市运营商,再到新城市建设的核心领跑者,卓达集团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着社会责任,成为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

力发于心,心盛事旺。是什么力量让卓达能够如此精进、从容?继 2001年的《九问杨卓舒:如何用哲学驾驭市场》,2005年的《九问杨卓舒:如何从战略高度构建竞争优势》之后,我们再次设置九问,探求个中缘由,希望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缕春风,希望能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思考。

一问生命力

记者:中国房地产面临着行业全面重整,谨慎悲观的情绪弥漫整个行业,面对众多不确定的因素,生存与转型似乎是眼下许多企业的唯一出路。

杨卓舒:不完全正确。如果把现实呈现出来的道路当作唯一的出路,企业生命所能展开的无限性便被堵死。

记者: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杨卓舒:我们将永久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与其对不确定性感到不安,倒不如接受并充分利用它。

记者:如何利用?

杨卓舒: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发奋图强,借势推进产业升级。

记者:如何推进?

杨卓舒:把握经济规律,不断聚合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带动中国经济向上发展的产业相关联,建立起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优势,成为细分市场的主流,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

记者: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杨卓舒:当然。如果房地产企业不把发展战略和品牌规划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今天的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还是两件事:一筹钱,二买地,却不着眼于明天向何处去的努力,那么,整合行业的社会价值势必越来越小,竞争力势必越来越弱,市场留给房地产的时间和运气势必越来越少。

记者:不久前,地产界有人坦言,作为房地产企业现在确实到了该肩负责任的时候了。您怎么看?

杨卓舒:生存还是死亡,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它关乎产业安全。产业安全、产业发展必须拥有一个坚实、广泛的伦理价值基础,缺乏伦理基础的产业注定不安全。综观人类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产业如果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基础,其经济必然脆弱、苍白、没有生命力,根本无从谈及真正的竞争优势。

记者:什么样的伦理基础?

杨卓舒:为产业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责任和使命才能激励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出路,体味到创造的无限和美好;只有责任和使命才能助力企业穿越汹涌的波涛,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只有责任和使命才引领产业自然而然切中人类命运的关节点,浩浩荡荡地驶向未来。

记者:您以前讲过房地产至少有50年的发展期,现在怎么看?

杨卓舒:中国的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都离不开城市化,生存空间的拓展和优化是必然的需求,需求就是市场。房地产涉及到国土的重新剪裁,重新合理开发,凡是有人生存的地方都是房地产的可为对象,没有人生存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变成美好的家园。营造了肉体家园还不够,还要营造精神家园,上升到精神层面以后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服务。

为政府操心、为社会操心、为消费者操心,房地产就不是50年,就可以永远做下去。我相信这样的房地产将长久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问成长力

记者:200810月,卓达集团由房地产一步跨入临港产业,成为国内首家投资建设30万吨级港口的民营企业。目标的改变是否意味着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杨卓舒:形散而神不散,还是在一条主线上夯实和提升。

记者:如何在一条主线上夯实和提升?

杨卓舒:产业先行、产业造城。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功能更好的平台,需要空间和载体来聚合和优化。发挥地缘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地产,围绕产业链提升地产,形成二三产业互动配套,实现业态功能的有机结合,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这就是我们的产业地产、产业造城模式,这就是我们开创的综合城市运营道路。

记者:早在2001年您就提出了产业地产、产业造城?

杨卓舒:对,那时我们叫实业型地产。2001年我们就确立了先建设后开发、先予后取,产业先行的开发模式,提出产业先行、产业造城是我们今后快速、高效发展的基本模式。

记者:与一些失败的人为造城相比,卓达产业造城有什么不同?

杨卓舒:把一些不相干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人为造城,肯定是失败的。卓达产业造城发端于河北,从服装产业园到星辰项目群再到太阳城,我们是从小到大一步步干出来的;是基于对中国走势、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基于对河北城市化水平很低,省会石家庄城市规模太小的深刻认识;是基于对河北省纺织、医药、建材等相关产业优势的深刻认识。产业造城实践的7年是卓达持续翻番的7年。如果没有这个大战略的展开,快速成长是不可能的。

记者:威海南海新区卓达项目群是产业造城、产业地产思想在更广阔空间的一种释放吧?

杨卓舒:对。30万吨级大港,在中国是一流的,世界超级巨轮可以停泊;十几万亩腹地,在中国的沿海城市是独有的,我们有条件充分展开装备制造业板块和香水海休闲度假板块;随着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进入,以港口为龙头、三城联动格局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全速推进南海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一个世界级滨海新兴城市应运而生。

记者:完成这个项目,卓达将得到什么?实现怎么样的成长?

杨卓舒:卓达第一是得到了规模宏大的事业,第二是有了一个强大的发展动力,第三是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那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关注民生、产业报国。

三问洞察力

记者:卓达的发展离不开观大势,您是如何望闻问切的?

杨卓舒: 1993年,我们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白手起家,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积累,净资产达到12个亿。居安思危。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我们必须深度开发土地,实现更高的附加值,这是产业本身的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看,总是盖一片卖一片,然后留下一班人马搞物业管理,我们手上尽管可以积累丰厚的资产,但是终究缺乏非常坚实的基础,必须向产业地产转型,必须向综合物业、持久物业方向发展。几年来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深度开发土地、深度开发海洋。

记者:深度开发土地的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以卓达服装产业园为例。在农村,两亩地才能荷载一个农民,尚且只是温饱水平。而卓达服装产业园在300亩土地上安置了近两万名产业工人,直接为国家节约了近4万亩土地。这是个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危机的项目,卓达服装产业园仅一期就吸纳了当地近两千名农民就业,同时为当地数千农民创造了开展运输业、餐饮业的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环保项目,入园所有企业统一利用电厂蒸汽生产,曾散布在市区的上百台燃煤锅炉得到彻底拆除。

记者:深度开发土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杨卓舒:农村问题、土地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深度开发土地仍然是房地产很好的切入点。这基于我的两方面思考:第一,农民增收问题讨论多年了,难道只有种地才可以很好地生存吗?我看不见得。第二,数亿农民和城镇劳动力怎么才可以得到最终的转移和长久的就业?目前的道路、桥梁、办公楼的建设项目显然不可能。

记者:深度开发海洋的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我国是资源贫乏国,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进行深度开发。一个港口兴一个产业、兴一个产业群,兴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历史为证。只有拥抱大海,站在新的产业蓝图上,主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城市才具有战略价值;只有拥抱大海,加工贸易产业才能突破升级瓶颈,现代化重工业才能找到成本依托。

记者:中央在山东的重大布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杨卓舒:是。2009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90年代浦东开发,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开发,而这一次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规模和总量比深圳、浦东、滨海新区三个特区的总量还要大。

山东省为此出台了《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从集中集约用海的角度提出了九大核心区,包括“两城(海上新城)、七区(临海产业集聚区)”。?七区之一的“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即以卓达张家埠新港为原点,以新型材料生产基地、香水海等卓达项目为腹地的临海产业聚集区。

可以说,未来的机遇是相当巨大而诱人的。

记者: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项目储备,您怎么评价当年的抉择?

杨卓舒:还是两个字:责任。无论是集约利用土地还是转身向海,都离不开责任,用当今时髦的话叫“低碳使命”。

四问创造力

记者:经济界把卓达的成功归结为反周期理论,您形象地表述为倒行逆施、无中生有?

杨卓舒:无论反周期理论还是倒行逆施、无中生有,核心就是两个字:创造。原创性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卓达战略的出发点,也是战术的落脚点。

记者:战术层面如何落脚?

杨卓舒:17年来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模式,如:福利物业、全龄地产、素质教育、产业造城,都在引领市场的需求。

记者:福利物业是个创举。

杨卓舒:物业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大难题,16年前,我们就创造了福利、半福利物业,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是河北省最早具有一级资质的全国名牌物业。

记者:全龄地产是个崭新的理念。

杨卓舒:核心是善待老人,孝行天下。未来15年我们将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老人得不到有效照料,晚景凄凉,这个社会不可能幸福,同时也直接打击中年人,影响青年人。我们创造全龄地产,让老年人走出清一色、暮气沉沉的传统养老社区,走进养老设施先进、老中青结合、生机勃勃的全龄社区。我们与民政部合作,确立了一个国家养老示范基地,已经开工建设。我们选择了三亚、文登等长寿之乡,全面引入全龄化养老服务。我们编写出养老服务三千条,正在不遗余力地实践着。

记者:回望走过的路,您怎么理解创造?

杨卓舒:一个“企”字就是人踮起脚趾往远看,就是创新,就是创造财富、追求卓越。人之所以为人最可贵的就是创造,做企业很重要的美感就是能不断地创造。每一个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都要拼命创造。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是理想的创新和创造环境?

杨卓舒:当权力不再是商品,市场就纯洁了;当市场不再出售自然,人心就纯洁了;纯洁的人心在纯洁的市场中,必然要在自主创新的境界竞争。

五问制动力

记者:船大了,吃水深了,航行速度快了,触礁的可能性就大了,如何控制风险?

杨卓舒:不论万吨巨轮,还是普通舢板,在海上安全航行,掌握方向、海流、气象等条件至关重要,企业项目无论大小,都要看清方向,这是最大的风险点。我们的项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社会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规模庞大,代表着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往起跑线上一站就赢定了。

[NextPage]

记者:过程的效率影响着结果的效益。

杨卓舒:是。通常都讲一切都在细节中,而我们讲一切都在人本中。 以设计为例,我们有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设计者要把自己当作投资者,于是你就想到钱来之不易。第二原则是把自己当作消费者,这东西是我用,这样设计行吗?第三是把自己当成是施工者。降低造价、节省时间、提高工效。第四,把自己当成设计者。这是一本不朽的书,要么是永远的光荣、要么是永远的耻辱。站在这个层面,我们就不怕事无巨细,就要亲力亲为,就会精雕细刻。

记者: 有人称您是充满乌托邦思想的企业领袖,是在泛政治化、泛政策化的氛围和方式中搞项目的企业家,您怎么看?

杨卓舒:在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什么都安排好了,一口不谋而谋天下,最后就有吃不完的饭,专为吃饭考虑到最后连饭碗也解决不了。如果不在追求卓越、德达天下、关注社会、产业报国指导下展开我们的战略布局,如果不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我们就不会有强烈的面向未来的结果导向,就不能在经济生物链上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就只能在好天气时给人好感觉,在天气变坏时无所适从。

记者:看似是企业经营中形而上的内容实际上是更高层面上的务实。

杨卓舒:对。绝不是花拳绣腿,绝不是虚拟泡沫,我们的贡献是通过税收、就业、公益等一系列硬指标来表达的,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记者: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是企业成熟、强大的标志,卓达是怎么做的?

杨卓舒:当一个大的态势已经形成,任何人在其面前都显得微弱无力。像我们这种需求在前、产业在前,发展下去将形成百万人就业的项目,它是为社会的,它是属于社会的,因而它的政策风险是最小的。建设者永远无罪,也从不惧怕任何风险!

六问学习力

记者: 一个在商界奋力打拼的企业,为什么特别强调学术建设?

杨卓舒: 企业的方向性取决于企业的思考性,企业的思考性离不开学习。一个三万人的队伍,只有注重学术建设,创造文化场,才能穿透心灵,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

记者: 您为此倡导创造卓达独特的阅读生态?

杨卓舒:对。卓达是我的大学,我们所有人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阅读是最大的资产,没有人可以拿得走;阅读是企业涵养精神气的根本所在,是一种唤醒力量,唤醒沉默的灵魂;也是一种催生力量,催生蛰伏的智慧;更是一种支撑力量,支撑崇高的信仰。否则生命就会风干脆弱。

记者:您为什么反复强调在接受传统文化上要更有光荣感?

杨卓舒:基于两点思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制高点就是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哲学思想和伟大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根基,是最好的美德教化。一个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人是苍白的,一个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企业是无力的,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人文修养的产业注定不会有大发展。二,只有在接受传统文化上更有光荣感,才能把历史中有价值的、属于本民族的、能拿到世界上的东西真正发掘出来,才能使我们惭愧、警醒、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发奋。

记者:您提倡每天挤时间阅读经典?

杨卓舒:经典可以养气、养人。从每天繁重的工作中抽身出来,让心灵在经典里畅游是最好的放松,让心灵在经典里净化是最好的充电。

七问再造力

记者:几年前您撰写了《我的救赎》,深深地震撼了很多人,自我救赎与卓达的项目、卓达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杨卓舒: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座高墙里。我本人、我的灵魂、我的情感、我的理想和我的追求,卓达的事业都在一座高墙里,我们惟有不停地完成自我救赎,才有希望。一部《救赎》是我创办卓达的写照,是自我灵魂不断改造、不断突围的过程。在每一个项目的背后,在卓达的背后,本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明天将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必须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我们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烦恼,所有的艰难都因此而生,我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成功,所有的收获也都因此而生。

记者:卓达外在的超越与突破其本质上是内在的超越与突破。

杨卓舒:对。就是勇于改造自己、再造自己,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改造。

记者:您常讲“人才是蹂躏出来的”,如何让员工自觉接受蹂躏,自觉再造?

杨卓舒:几年前,我公开拍卖300个总经理的位置,现在已见成效。走进卓达遍及全国的项目,你会发现,一个销售员可以成长为总经理,一个司机可以成长为总经理,一个保安也可以成长为总经理。秘密是公开的,就讲英雄不问出处,人才阶梯培养;就讲做人的实力、做事的实力;就讲敢于蹂躏自己、艰难再造。于是我们有了一支奋发向上的队伍,有了百舸争流的气象,有了生机勃勃的前景。

记者:再造卓达的个体生命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 强健精神,活出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总需要深度开掘,超越自我,超越生死,得到自在的体验。这样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才能承担挑战与痛苦,才能充分打开精神空间,让精神状态自成一格。

记者:再造卓达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杨卓舒:办企业也要再造民魂,惟有强健的民魂才是不倒的长城。

八问激活力

记者:从社会活力、财富活力看,您认为如何强健民魂?

杨卓舒:把全民族的精神头调足了,勇敢地创业。

记者: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杨卓舒:是,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地位不是问题,职业不是问题,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心态问题。要勇敢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承担风险与挫折,在创业中走出自己的路。

记者:与创业相比,这些年我国报考公务员可是一浪高过一浪。

杨卓舒:公务员热的背后是创业不足,创业不足社会活力肯定不足。如果这个社会都只是仰望当官的,都往公务员上奔,都不去创造财富,都在那花说柳说,税收从哪来?薪水从哪来?人们怎么就业?社会怎么运行?

记者:您认为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杨卓舒: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就是礼赞强者、以强者为荣,每个人都争当强者。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就是对于那些勇于创业的人要拿出真正的尊重,真正尊重敬仰那些优秀的企业家、财富创造者。哪怕再小的公司,只要敢于在市场上打拼就值得尊重。

记者:您怎么定义强者的标准?

杨卓舒:所谓强者,就是你有300斤举鼎之力,你全力举起了鼎,而我只有30斤提米之力,我尽力提起了米,两者都是强者;所谓强者,就是不轻易以弱者自居,不动辄以仰仗为荣,不一味以公平为由,不事事以坐享其成为美;所谓强者,就是用给自己力量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用给别人力量的方式思考和行动,让每个人都自强,你行,你一定行。

记者:一个真正的创业型国家意味着什么?

杨卓舒: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是整体社会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具有公共意义;文明, 文明史就是创造史,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人作为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