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解放 资源大整合 空间大突破

——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谈威海海洋经济发展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44:28 
【主讲人简介】王诗成是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出版著作17部,发表三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

在9月4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王诗成围绕思想大解放、资源大整合、空间大突破,做了海洋经济发展专题报告。

以思想大解放、资源大整合、空间大突破来促进威海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思想大解放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从山东看,目前山东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国内外五百强大企业、大财团从“孔雀东南飞”到“孔雀南下北上”,战略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

在这种新形势下,威海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新挑战:一是东北亚战略地位提升,威海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二是与日韩地缘优势突出,在发展日韩经济大气候下,如何凸现自己的区位优势?三是沿海地区产业聚集能力升级,威海如何坚持海陆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和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四是威海发展潜力、空间和优势在海洋,如何走海洋强市之路,做好发展海洋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

为此,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统筹谋划,高点定位,超前决策,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二)资源大整合

近年来,通过资源整合,我省港口核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但是,我省海洋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行业之间相互竞争仍然比较严重,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形不成集团化、规模化的竞争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海洋资源整合的力度。

目前,威海面临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五大压力:一是生态环境超载,面临环境资源制约的压力;二是海岸工程重复建设,面临资源整合的压力;三是岸线资源粗放利用,面临保护自然岸线的压力;四是区域产业布局受行政区划制约,面临适时调整发展布局的压力;五是科学发展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面临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压力。

对资源整合的六点建议:

1、坚持陆海统筹,横向联合,错位发展。强化区域经济协作,打破行政区划框框,按市场配置资源,东西结合,横向联动,优势互补,实行产业战略重组,跨区域强强联合 。

2、发挥威海经济基础好,有空港、高速公路、海港、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加大区港联动、产业协作的力度,营造最佳投资环境。

3、全面提高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园区水平。围绕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战略伙伴,突破专项投资大项目。

4、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港口优势,通过整合提升,加速港口产业集群和现代工业升级,在实现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板块化、集团化的基础上,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工业现代化。

5、积极推进资源区域化整合发展。引导国内外生产力向港口集聚,建立威海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高效创汇渔业基地、国际旅游度假基地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

6、整合港口资源,加速面对东北亚、面对日韩的航运物流体系建设,为产业转移对接和物流业大发展提供快速通道。

(三)空间大突破

威海所具有的优势和所处大环境决定了威海要突破传统腹地观念,做到如下定位:

1、面向东北亚、面向日韩、面向环渤海经济圈的现代制造业承接基地,国际加工贸易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东北亚国际滨海旅游的港口城市。

2、重点建设全球一流的造船、电子、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全球一流的加工装配基地、出口基地,建设全球一流的中日韩商品集散基地、物流中转基地、自由贸易区;建设全球一流的滨海旅游城市。

在威海建设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一)建议提出的背景

1、把威海放在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来审视,放在面对东北亚和日韩来定位,威海的空间发展战略需要一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2、威海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具有重要位置,但显然并不是核心位置。三大城市群布局中只是区域中心城市,三大突破战略中没有突出威海。

3、威海正处于突破重围,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十字路口”

威海的空间优势具备了国家层面战略的主客观条件,这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就是建设面对日韩、面对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

建立鲁日韩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意义:一是日韩等国借此可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市场容量、丰富的物产与人力资源、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较高的研发能力,来克服自身的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等困难;二是我省可充分借助日韩在资金、技术、企业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海外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方面的优势;三是威海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威海港可作为中转港大大缩短货物进出港时间,因而威海除立足鲁日韩经济区之外,还可以辐射到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建设鲁日韩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建设国际自由贸易区,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构筑面向日韩、东北亚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

第二,建设国际自由贸易区,是迎接区域经济崛起的挑战,拉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设国际自由贸易区,是整合提升山东自身优势资源,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坚持海陆统筹,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实现建设海洋强省强市的目标,必须在海洋工作中把握国内外海洋事业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抓住海陆经济一体化、集中集约用海、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特色产业、转变用海方式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实现突破。

在突破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要处理好海与陆的发展关系。坚持海陆统筹,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

2.处理好集中与集约的关系。加速资源整合,实现集中集约用海。

3.要处理好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注重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

5.要处理好用海和护海的关系。转变用海方式,优化建设用海平面设计布局。

发展海洋经济符合国际潮流,也是沿海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沿海地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洋经济体系中六大支柱产业是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

威海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特色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应重点发展港口、造船、渔业三大板块经济。

(一)现代港口经济板块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整体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全市16个港口总吞吐总量只有日照港的1/6);二是布局零散,资源分割,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专业化泊位等级低、运营水平不高;四是临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滞后;五是威海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心港作用亟需强化。

对港口的发展壮大和资源整合提出六点建议:

1、科学定位港口功能。必须从面向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功能定位,加强与日韩等东北亚地区周边港口及渤海湾各港口的合作,加强与大货主、大船运公司、大企业的合作,打造面向日韩的物流客运中转中心、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和大型原油储备中转中心。

2、全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必须下狠心进行资源整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辅之以行政手段,最终形成以威海中心港为龙头,各个港区分工协作的港口经营格局,实现港口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3、做大做强临港工业。规划好、建设好临港工业园区,积极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到威海投资办厂,促成造船、石化、建材、电力、造纸、来料加工等临港重化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安家落户,形成前港后厂、前港后库的产业布局。

4、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威海建设成山东省四大临港物流中心、日韩国际物流园区,逐步形成港口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紧密结合的市场供应链,成为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为一体的战略基地。

5、促进港航商合作,实现发展双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企业、航运企业、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港口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资本这一纽带,把建港运营优势、船舶运输优势、稳定货源优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能保证港口、航运企业稳定的货源,又避免了生产企业巨额的业主码头建设维护费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6、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经营城市。港口作为威海最大的优势,必须在城市规划、城市经营过程中做足做好港口的文章。港口城市的规划,应在临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布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交通网络、环保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海域开发的布局等方面,统筹规划、高瞻远瞩,充分满足港口的中长期发展需要,预留出充分的岸线和陆域纵深地带,以满足港口和临港物流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造船板块经济

优势:

1、海岸线曲折绵长,港阔水深,又处于北温带这一世界造船业公认的“金三角”地区,发展船舶制造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船舶经济高速增长,技术创新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威海已成为我省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威海船厂、黄海船厂等九家船厂还成为全省着力培育的“专精新特”造船企业。

机遇:

1、世界船舶市场持续旺盛,预计到2015年世界新增船舶需求量将达到5500万载重吨。

2、随着我国外贸货运量增长和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国内新船需求旺盛。

3、国家和省加快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强劲。

4、世界造船业特别是日韩造船业持续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山东半岛成为承接世界造船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5、国家实施“造船强国”战略,山东被列为我国船舶工业规划发展重点区域之一。

6、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开发战略”中,都把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链”之一。

挑战:

1、未来10至15年内,世界船舶市场将进入中国、日本、韩国“三足鼎立”的激烈竞争阶段。

2、国际船舶市场周期性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价格飞涨、劳动力优势减弱、技术门槛抬高等因素都给船舶制造业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造船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减(以黄海船厂为例,仅钢材涨价、人民币汇率提高两项因素,即造成减收近4亿元)。

对推进威海船舶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调整船舶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二是激励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鼓励船舶制造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拳头产品。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的船舶生产技术力量,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是打造威海造船业龙头。有重点地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鼓励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形式,对船舶工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使其尽快发展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企业集团。

四是做大做强本土造船企业。要深刻反省目前的招商引资政策,大张旗鼓地支持黄海造船厂、威海造船厂以及国内引资的百步亭船业等这些本土企业、民族产业,应该用最优惠的政策扶持他们。对于长期不把整船技术、先进产品带到中国来的外资造船企业,应严格限制他们再占用岸线、使用土地海域。

(三)现代渔业板块经济

威海市是全国渔业大市,在捕捞、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威海拥有强大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水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能力,拥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渔业龙头企业。但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经济内涵的不断延伸,海洋渔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似乎不那么突出了,甚至还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为此,威海要坚持海洋渔业作为威海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动摇,坚持通过发展渔业经济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渔区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不能因为做大做强第二产业,调快调活第三产业,就忽视了提升海洋渔业这个第一产业。更不能因为招商引资,发展临港工业、临海工业,而随意挤占广大渔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海洋空间。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发展理念,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科技化、产业化战略,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渔业发展路子。

要做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现代渔业,应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重在修复的原则,利用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群、渔业资源保护区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促进渔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努力再造“黄金渔场”。

二是加快海洋捕捞业“走出去”步伐。加大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远洋渔业发展基金和优惠政策,促进海洋捕捞跳出近海,走出外海,奔向远洋,在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上有实质性提高。集中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大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

三是着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坚持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相结合,推动优势水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加快国家级、省级良种场和区域引种中心建设,严格水产苗种和质量管理,培植全国重要的水产苗种基地。建设现代渔业,就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个核心,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紧紧抓在手上。

四是全力打造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向精深拓展,推进水产品加工结构调整,推进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增殖型转变,重点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名优特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着力推进海洋“三品”等产业向科技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

五是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观海、观赏、垂钓、赶海、品鲜和体验渔家风情等休闲项目,建设和形成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休闲渔业基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