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新模式让黄三角荒滩变“金滩”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54:4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黄河口海域位于莱州湾的西部,北部与渤海湾相接,是我国三大河口之一。由于黄河带来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使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相当高,生物资源丰富,是很多洄游性生物的必经之路或目的地,从而成为渤海海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水排入,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生物的正常繁殖和生长,黄河口沿岸和近岸海域的一些主要经济生物资源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的破坏,资源的营养级不断向低级发展,经济生物种类和产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生物资源的现状使浅海与滩涂资源利用开发与渔业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修复水域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控制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遏制一些主要经济生物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国家海洋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黄河入海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列入2007年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首批启动项目名单。

该项目由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烟台大学和相关企业共同实施。科研团队结合历史资料,通过对黄河入海口水域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与研究,基本查明了该水域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变动规律,并对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现状进行评价。

根据黄河入海口水域生态类型、主要经济生物种类的分布特点及现有渔业资源状况,提出了黄河入海口水域主要名优种类的增殖放流技术方案,对中华绒螯蟹、鲻鱼、梭鱼、花鲈及贝类等品种进行了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研究。根据水域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黄河入海口水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对策,为黄河入海口水域生态修复措施的建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利用该项目研究成果,2009年在东营市建立增养殖示范区2.2万亩,获得经济效益约1800万元,在东营市垦利县和河口区推广示范面积达33.5万亩,获得经济效益约1.7亿元,实现了产业化。

构建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新模式

该项目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盐碱地池塘水质浊度高、盐度变化大等特点,系统研发新型刺参礁及造礁、养殖容量控制、水质调控和养殖关键技术,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新模式和技术体系,并制定了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

项目团队采用点上扎根、以点带面的方式,累计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生态养殖12.67万亩,产生经济效益12.9亿元,使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养殖实现了产业化。黄河三角洲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促进了海洋渔业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滨海荒滩这一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依托项目建设的示范基地也成为了黄河三角洲重要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

2009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基地时询问了刺参苗种培育和养殖等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给当地的养殖生产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改善和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该区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提高渔业捕捞量,增加捕捞效益,同时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海洋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对黄河入海口水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