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省市围海致生物链断裂 众多海洋物种濒危
破解海洋“荒漠化”密码
导视:
海洋生物为何岌岌可危?
渔民背负着怎样的失落?
海洋生态修复的救赎
<聚焦三农>为您播出:< 破解海洋“荒漠化”密码>
[演播室1]:
[解说]:这几天,刚下过几场雨,眼下又刮起了风,广东省惠东县港一村的渔民只好望海兴叹。
[同期]: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新:渔民的生活是望天吃饭,好像今天这样,大风了就出不了海。
[解说]: 港一村所在的港口镇东靠红海湾,西临大亚湾,南向浩瀚的南海。港口镇9个行政村,其中6个是典型的渔民村,村里人世代靠捕鱼为生。
[同期]: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新:老一辈一出生很多都是要靠打鱼为生的,只有这样熬下去。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渔民/杨标:没有地的,没有土地的。
[解说]: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近海渔民最留恋的日子。
[同期]:
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文新:60年代的时候,每条船出去捕捞,最起码(一年)一百担,几十担,七八天六七千斤的也有。
广东省台山县锟鹏渔业村渔民/梁卫国:那时候小孩子在这捞一下都有10斤,60年65年,大坝下大片三黎鱼。
[解说]: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80年代, 海洋区域生态环境病态尽显,赤潮、蓝藻相继出现,渔业资源逐年萎缩, 一些特有的鱼类,由常见变得极为稀少。
[同期]:
广东省台山县锟鹏渔业村渔民/梁卫国:那时候这个海域好多鱼的,现在没有了。
三亚渔民 (南海渔民)
你像渤海边的刀鱼、大黄鱼、小黄鱼、包括中国对虾、鲅鱼等等已经数量极少。
明波渔民(黄海渔民。)
拖网鱼,拖过去就没有什么鱼了。
[解说]: 荒漠化,这个原本用于形容陆地的词语现在同样用于海洋。调查显示,滥捞、排污、围垦是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三大罪魁祸首,
[同期]: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渔民/杨标:人越来越多,下海去打鱼。
[解说]:打鱼的人多了,而渔网却越织越大,网眼越来越密,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迷魂阵,五花八门的网具为鱼儿布下了天罗地网,海洋生物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劫难。
[同期]:广东省惠东县港口镇港一村渔民/杨标:那个电鱼、炸鱼,都有,做下去全部死光了,我们子孙后代就没希望了。
[解说]:据国家海洋局对全国入海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219万吨。这样的排放量,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海洋动植物存活、生长更加艰难,生物多样性难以为继。
而填海造田,也让海洋这个水生生物更广阔的家园面临着不安,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一直到广东、福建,几乎所有的沿海省市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围海造地工程,过去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被拉直了,天然的海岸已经消失,鱼儿们的产卵地消失了,海洋生物链极容易断裂。
[同期]:从生物发展的角度,它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在虾米没有了,小鱼没有了,就谈不上鱼类
[解说/]:根据广东渔业部门监测,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南六大渔场就形成不了渔汛。广东原有的70多种珊瑚、30多种名贵鱼类、以及众多海洋物种濒危。
[同期]:卡尔论丁:从全球来看,海洋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在过去的10年间 很多重要的渔业种类衰竭了海洋中的大型鱼类和哺乳类估计已经减少了90%
[演播室2]:
数据显示,海洋里约有15万种动物,其中2000种可供人类食用;海洋里还有许多植物,主要是海藻。这些海洋动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人类能多吃海产品,就可以少吃许多粮食。但残酷的现实是,诸多的海洋鱼类,离开了它们曾经栖息的家园,而且以惊人的速度衰退,如果任其事态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人类该怎么办?中国在思索,世界也在思索。
[解说]: 四五月的渤海,在风平浪静的日子,会看见一些巨大的船只,在尝试着把礁石还给海洋,这就是人工鱼礁。人工鱼礁的投放,可以为海底植物、浮游生物、贝类、鱼虾、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重建水下王国的秩序。
[同期]: 渔民/牟正文:现在就是说,基本就是海,再等五六年以后能达到20年以前的海底资源,就能达到那个程度了。
[解说]:牟正文, 海边长大。1992年,他承包了渤海湾虎平岛附近一千多亩海域。这个区域适合海参和螃蟹生长,但一年过后,却让牟正文大失所望。
[同期]: 渔民/牟正文:到我手之后,越干海越枯竭了,包括我们周围的海都是这样。
[解说]: 在大连,有一个行当叫海碰子”,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海底养殖捕捞的人。牟正文当过10多年海碰子”,对海底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1993年,他试探着往海里投放石头。当时他想的是如果这个办法不行,就认赔转行了。几年下来, 牟正文有了欣喜地发现。
[同期]: 渔民/牟正文:石头越多, 海参越多,鱼越多,蟹越多。
[解说]: 牟正文告诉记者,他每年盈利500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