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巴黎
2009年和2010年,科研人员在北纬82度地区上空进行了5次飞行,测量大气中的甲烷含量。结果发现,在海洋表面附近尤其是海冰开裂或融化的地方,甲烷含量很高。
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自然地学》杂志上,研究怀疑这是否是一种可能令气候变暖加剧的、令人不安的新机制。
报告说:“北冰洋表面海水恐怕是甲烷的重要潜在来源,这里的甲烷含量可能对海冰覆盖情况的变化很敏感。”
假如是这样的话,北冰洋可能令地球气候系统中加剧温室效应的“正反馈”数量又多了一种,目前已经有几种“正反馈”得到证实。
这种恶性循环之一是西伯利亚和北美永久冻土释放甲烷。随着冻土的融化,被封闭了数百万年的甲烷也释放出来,加剧了全球变暖,这反过来又令冻土释放出更多甲烷,如此周而复始。
但是,这是首次有证据表明北极纬度的海洋而非陆地释放甲烷。
大气中的甲烷含量较低,但这种气体在储存太阳热量方面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20倍。
科学家一直力图弄清楚甲烷曲线变动的原因。受二战后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甲烷含量一度迅猛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才趋于稳定,但近些年来再度攀升。
这项新研究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埃里克·科特领导的,研究论文说,北冰洋部分地区上空的甲烷值与发生永久冻土融化现象的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的甲烷值相当。
研究报告指出,北冰洋大概有1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夏季会出现海冰融化的现象,“这里的排放水平可能产生全球性影响”。
报告强调,还不清楚海洋甲烷的来源。甲烷不大可能来自大陆架沉积物,因为发现甲烷的位置是在深海上空。一种看法是,海洋甲烷来自海洋表面的微生物。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