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走向标准化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00:13 

近日,《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行业标准宣贯培训班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办。记者从培训班上获悉,我国科学家今后在对此类生物进行调查、取样和定性定量分析时,都将执行该统一标准,以研究有孔虫等比恐龙更为古老的生命形式。

培训班主讲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刘瑞玉表示,多年实践表明,海洋调查方法和取样技术关系到研究结果的质量,因此两者必须统一起来,尤其是新兴领域的样品采集工具与方法、操作都应有标准来规范。

据介绍,海洋微型底栖生物是指海洋底栖细菌、底栖微藻及底栖原生动物等单细胞原核和真核生物,是底栖微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行的《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中,有关底栖生物的研究仅涉及到利用网筛分选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缺少微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规程,严重制约了对海洋整体食物网能流研究以及微型、小型及大型底栖生物间的生态过程与作用等研究。

为此,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组织制定了我国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行业标准,作为现行《海洋调查规范》中海洋生物调查的补充。《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类彦立和徐奎栋等起草,目前已由国家海洋局发布。

“规范是一部基于现代技术的全新、整套技术体系,包括五大方法体系,即活体微型底栖生物研究方法、底栖微藻和细菌荧光染色技术、定量蛋白银染色技术、相关离心分离技术和分离染色技术。”类彦立介绍说。

同时,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海洋调查规范》中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空缺。

该标准经过了全国14家涉海机构的专家审评。专家表示,标准实现了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生物的系统集成研究,增强了数据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可比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党委副书记边鸣秋介绍说,标准规定了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基本要求,确立了采样和固定、分离和培养、离心和提取、染色和制片、定性和定量分析等一般规定和方法,适用于潮间带、浅海和深海等不同环境的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