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能力将达到220万立方米~260万立方米,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将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将达到15%以上。
但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普通自来水价格,淡化海水的价格还是普遍偏高。根据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珣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从曹妃甸到北京东四环直线距离约220公里,高度落差45米,沿途设两级泵站进行加压提升即可输水,输水成本约每吨1元,这样在北京的售价可以控制在每吨5元左右。
另外,由于我国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等原因,很难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自主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是下一步降低成本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膜与膜过程实验室主任高从堦对对此分析认为,国家财政对海水淡化进行适当的补贴,以培育这个新兴产业是必要的。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