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集团是人工肝转化的最佳合作伙伴。”
李兰娟教授说,为了实现人工肝的产业化,威高集团建立了基地,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人工肝治疗仪,计划建立人工肝专业销售队伍和售后服务队伍。这让浙江大学“锁定”了威高,也让威高赢得了人工肝这个保守估计潜在市场空间达200亿元的大市场。
审视威高的发展,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不胜枚举。中科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20多家响当当的科研院所,是威高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仅2011年,就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合作研发新产品21种,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的有16种,国际先进的有5种……巧借“外脑”的威高集团,已经走出了一条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之路。
【主要成就】
以产学研为主攻方向,是威海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
“牵手”四川大学、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使全市产学研战略联盟总数增至13家;举办“2011威海产学研合作暨科技金融结合推进大会”等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全市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00多项;争取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7项,名列全省第一;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刺参主养池塘高效生态复合养殖技术开发与集成”,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备选项目;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创新联盟和电动载货汽车产业联盟获批省级试点,全市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联盟增至5家……威海的产学研合作已经进入了稳健发展的茁壮成长期,在全市经济转调中,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的内核动力。
【2012年新举措】
政府出资,资助企业从高校院所聘请产学研战略合作特聘专家,实现企业与专家的“一对一”合作,为挖掘高校院所更多的技术资源奠定基础。
设立专项产学研合作资金,对有产业化前景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政府将给予贴息扶持。
建立规模以上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和高校院所专家数据库,增强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
争取再与国内1至2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集中举办一次大规模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
积极争取碳纤维及其制品、现代海水养殖等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国家示范联盟建设,做好造船、海藻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工作。
重点培育动画制作示范企业,打造动漫产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带动全市动漫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
平台建设建起13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企业经验】
“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体大楼的建设、装潢已全部结束,本月底所需的设备将陆续到达。”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告诉记者,目前寻山集团已经开始发挥这个国家级平台的作用,承接了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这个国家级平台,帮企业聚拢来了全国顶尖的高校院所,还为我们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李长青告诉记者,该中心的建设,标志着所有贝类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工、开放服务等重要的创新课题都“落户”寻山集团,对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整体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中心正常运转后,仅依靠苗种销售、技术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等途径,正常年份就可实现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税1611.4万元。
【主要成就】
创新平台建设,是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推手。
“自主创新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建起了13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创建了一批企业创新平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由四年前的73家增加到145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由5家增加到13家,新增和总数在全省各市中都是比较多的。
在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面,创建了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广泰空港国家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该中心已形成了抱轮牵引车研究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49家。
在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方面,创建了“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实验室”等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1家。其中,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在培育企业院士工作站方面,新增华康生物、威力工具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11家,累计引进两院院士29人,引进院士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方面,成立了威海市科技服务业协会,强化对技术转移、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使8家创新服务平台通过验收,有效降低了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本。
【2012年新举措】
加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新规整已有的13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继续创建新的研发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再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
引进更多的院士、博士后和专家团队,加大对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高级人才的引进和聘用。
创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平台,提高西洋参、海参健康养殖等示范园区的盈利能力和承载能力。
加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年终在孵企业达到350家以上。
开通运行山东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威海分平台,实现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专利信息查询、下载等服务,推动开展国外专利代理服务。
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855人
【企业经验】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在这样的人才理念下,2008年,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崔学奇被引进到海王公司,带领公司科研团队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崔学奇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10项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并参与开发“复式流化分选机”等10余种新产品,为海王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地市级奖励6项。
崔学奇只是海王公司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通过与各大高校院所的10余项联合攻关项目,培养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46人,引进博士1人,硕士5人。
【主要成就】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近年来,我市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日益明显。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4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9万人,高技能人才35460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855人,其中博士456人,硕士411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670多人,拥有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国务院特贴专家78人。每年人才新增总量的90%在企业。
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成就突出,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成功实现了省市共建,目前在园区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80多人,创办企业45家。我市引进的王仕玮、刘凤鸣两名海外博士,先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012年新举措】
积极推进“海创园”建设,加强海外人才威海创新创业联络处建设,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威创业,今年争取新增3至5家留学人员企业。
做好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申报工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
重点组织实施65个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新建10个引智成果示范基地,推动引智成果的二次转化。
组织开展“威海友谊奖”评审,评出10名左右对威海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
品牌建设全市中国名牌产品达19个
【企业经验】
作为中国老字号制鞋企业,多年来,金猴集团始终坚持深入推进名牌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强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早在1994年,金猴集团组织全体员工每人剪一双鞋,公开销毁历年检查出来的“次品鞋”6000多双,在员工思想和心灵上引起强大震撼。从此金猴人把质量视作生命。
凭借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金猴集团先后培育出“金猴”皮鞋、皮具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行业领先品牌”。
【主要成就】
品牌建设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省长、市长质量奖等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企业推行ISO9000、卓越绩效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营质量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牌争创效果更加明显。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山东名牌产品169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8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3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5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0个,威海市市长质量奖5个。
【2012年新举措】
引导企业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积极组织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加大对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等优势产业品牌的培育力度,重点推动旅游、运输、物流等服务领域商标、名牌培植工作。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威海无花果”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一步推广“公司+商标+农户”的商标战略发展模式。
金融扶持为中小企业贷款2.3亿元
【企业经验】
日前,威海双丰物探设备公司获得了威海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2000万元贷款,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贷款的质押物是公司的股权。
“公司去年业务发展很快,导致流动资金缺口增大,此次股权质押获得的2000万元贷款直接弥补了企业资金缺口,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实现了企业今年发展开门红。”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继去年渔翁信息技术首次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科技支行”2000万元的贷款授信后,此次又开创了威海银行业以股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先例,进一步丰富了全市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途径。
【主要成就】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撑。去年,我市深入推进科技支行试点工作,协调设立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市商业银行高新支行,为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2.3亿元,为企业贴息80多万元。
【2012年新举措】
积极举办高水平、特色化银企对接会议,引导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扩大科技支行试点范围,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争取再引进2至3家外地银行在威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各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增强对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推广使用威海市银企对接服务网,促进银行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对接合作。
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新三板”、私募股权、融资租赁、债券、集合票据等方式,多渠道融通资金。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