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报道需“五化”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5:4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疆土。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群雄逐鹿态势。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海洋新闻报道日益受到重视。纵观当前我国的海洋报道,笔者概括为五句话:沿海报道需要深化,内陆报道不能“沙化”,海渔报道切忌淡化,文化报道应该强化,产业报道亟待细化。

沿海报道需要深化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北面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南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我国沿海经济区纷纷上升到国家战略,其中浙江舟山群岛还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新区。每一个涉海经济区域被国家级层面认可,一些媒体尤其是沿海媒体就纷纷跟进报道,力度前所未有,但往往有一阵风现象,给受众时热时冷的感觉。这除了媒体从业人员对海洋开发重要性认识不足外,还同专业海洋宣传媒体阵容不强有关系。就全国层面来看,专业海洋宣传媒体屈指可数,传递的信息量有限,以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动态宣传为主,财经类、时政类媒体一年中海洋报道寥寥无几。有限的海洋专业媒体和各类媒体的海洋报道数量、质量,与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当前风起云涌的海洋开发热潮不相适应。至于同海洋密切相关的沿海主流综合新闻媒体,对海洋及其相关产业进行持续深度关注,开辟专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报道也较少。

沿海地区的新闻媒体须从“上级要我报道海洋新闻”(被动型)向“我要报道海洋新闻”(主动型)转变,必须加强对海洋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深刻认识海洋的潜力所在,切实承担起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宣传职责。在当前的“走转改”活动中,应该有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跨海驾舟,深入海岛渔村、涉海科研院所基地、沿海产业集群区、海上作业区,进行现场采访、连续报道、深度剖析。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但写不出精彩的海洋报道,甚至会误导受众。

内陆报道不能“沙化”

海洋报道仅仅是沿海地区、涉海行业的媒体所关注的吗?非也!这是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以及海洋产业的关联度等所决定的。有多少内陆人群涌向沿海、有多少沿海产业向内陆对接转移、又有多少内陆地区的资本渴望投向海洋新兴产业?可以说,内陆地区的媒体关注海洋、报道沿海发展,就是服务本地区的发展,满足受众的阅读欲。何况,沿海发展许多方面本身具有先进性、创新性、超前性,内陆地区看似没有直接的涉海企业,但间接的涉海产业与沿海产业带一脉相承,无法分割,休戚相关。沿海地区的一些资源供应主要靠内陆,沿海与内陆其实有共存共荣的关系。因此强化内陆读者的海洋意识,传递沿海发展经验,也事关内陆发展繁荣,左右着内陆居民的眼光、视野、胸襟。当前,海陆如何统筹、协调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已提升到国家战略,这项宣传任务不是沿海媒体、涉海媒体所能全部完成的,内陆媒体要抛弃海洋报道事不关己或关系不大的观念,不能漏掉相关报道,而应大展身手、大有作为。

海渔报道切忌淡化

现在沿海渔民数量锐减,海洋渔业作为最传统、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在沿海经济中的比重没像以前那么高,一些媒体自认为本身对渔民影响力有限,所以海洋渔业的报道明显淡化、弱化。

不可否认,当前的渔业捕捞量徘徊不前,渔民纷纷转产转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海洋渔业关联度高,它与造船业、渔需材料制造业、水产加工业、冷藏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有着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海洋生物资源最为重要的是渔业资源,以前由于过度捕采,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结构恶化。作为媒体,在关注居民食有鱼、关注海洋水产价格的同时,应该雪中送炭,报道各级各地政府为渔业资源恢复所作的努力、关注当前渔民的生存发展状态、探寻一些海岛渔村的角色转换,为远洋渔业、现代渔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渔业经营体制转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媒体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可以说,渔业兴衰,媒体有责。海洋渔业的发展在海洋的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牵系着渔民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所以媒体应该重新审视对海洋渔业的重视度。

文化报道应该强化

20116月,中国散文学会组织一批散文期刊的主编及散文名作家就散文与海洋文学进行座谈,大家普遍认为,无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写海洋的名篇也是极少。大家认为,我国海洋文学发展相对薄弱,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大有关系,尤其是明朝的海禁等封闭式治国思维,大大约束人们与海的接触。

海洋文学名篇缺乏并不意味着海洋文化底蕴不厚实。其实从我国历史来看,海洋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鉴真东渡、殷子东渡到箕子去国、徐福东渡,从郑和下西洋到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中国文明是中国内陆文化、内陆文明与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相互影响、互动与融汇,才有了中国文化高度发达、长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和丰富蕴涵。

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和平性五大特征。新闻媒体强化海洋文化传播,积极倡导我国海洋文化精粹,有利于进一步转变自我封闭,重农轻商等保守观念,强调求新求变、先行先试的开创意识,求富重商、搏击潮头的竞争意识,世界互动、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个体自觉的自由人文精神,传承海洋文化遗产,满足文化多样性需求,为当前我国的海洋开发寻找历史依据,提供精神动力。宣扬海洋文化非常有利于增强国人海防意识、自强意识,也有利于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崛起。媒体工作者应该体察到传播海洋文化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产业报道亟待细化

海洋物质资源的极为丰富和海洋开发空间的巨大,决定了海洋必将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蓝海”。在世界各国都把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海洋的大背景下,我国把沿海经济带提升到整个国家长久发展大计的新形势下,宣传好海洋新兴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媒体的重要使命。

“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的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均与海洋密不可分。海洋学家把海洋资源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动资源四大类。涉及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生物药物开发、海洋采矿业、海工装备业、海洋建筑业、海洋盐业、盐化工业等。与海洋有关的产业还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滨海旅游等几十种。

新闻媒体应从战略高度、普及广度、应用力度等方面,宣传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播新兴海洋产业门类知识,助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可以说,运用可亲可近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受众“教化”、“点化”海洋新兴产业,关系民族兴衰,新闻媒体不能隔“海”相望,熟视无睹,做外行的旁观者,而要与这一产业的实践者鱼水相融,把海洋新兴产业报道做得风生水起,做专业的前瞻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瞭望者”,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摇旗呐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