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言
搞了一辈子黄鱼研究的专家院士们,现在居然也分不出大小黄鱼了!看到这条消息,让人不仅感叹不已,更有忧从心底起。
其实不仅是大小黄鱼,近几十年来,随着野生动植物的不断减少,人类不得不靠人工繁殖的方法来维持那些珍稀动植物的存在。然而,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动物生命的延续,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工干预,以及人工繁殖中一些不科学方法带来的问题,使生物大多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征和野性。从表面上看,鱼还是那个鱼,但实质上此鱼已非彼鱼。“小黄鱼长大了,大黄鱼长小了”这一现象也许从增加鱼类品种上看是好事,但是从保护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种质的角度看,恐怕就另当别论了。
多年来,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生态环境损伤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导致我国一些海域生态受损、渔业资源严重衰减、许多水生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而许多人为因素又导致我国特有的鱼类种质资源的遗传污染和增养殖水生生物种质的退化,这些都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许要不了多少年,更多的、传统的中国海产将会一个个地在我们眼前消失,这的确令人悲哀。
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休渔、减少捕捞量、人工增养殖的工作,但专家指出,陷入衰退的物种是不易恢复原状的。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大规模发展人工养殖的同时,如何更科学地保护我国独特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已是当前渔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如果是因为我们的失误、疏忽,而导致我国独特的海洋生物特质的消失,那么我们将愧对子孙、愧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