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海十里已无大鱼 捕鱼成本10年上涨十倍
近日,记者走访沙子口中心渔港和南山水产品市场,发现刚刚开海而且天气不错,但渔民的生意却不好做 ,甚至竟有渔民到市场上买鱼。“现在近海十里都没鱼了,要想打条大鱼,就像找大熊猫一样……”一位渔民在鱼市上感叹道,并称自己近10年的捕鱼经历见证了渔民们的收成逐年减少,也亲历了大黄花、刀鱼的销声匿迹。记者日前针对近海无鱼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多方位调查。
探市场
刚刚开了海,渔民反到鱼市来买鱼
不少渔民不愿再下海
经过询问,王师傅给记者列出了他的“捕鱼表”。以他12马力的小型渔船为例,一般也就跑出个七八海里。他在沙子口当渔民一干就是13年,10年前,出一趟海能打二三百斤鱼,什么鱼都有,其中不乏大黄花和鲳鱼,一年赚个三四万元没问题。从2004年开始,海边工业、生活污水增多,近海的水质慢慢变差,鱼开始“捉迷藏”,但还是有个100多斤保底。到了2006年,随着本地捕捞过度和浙江、江苏的渔民来“抢鱼”,收成锐减,有时候都不保本。而且从这个时候开始,青岛本地的野生刀鱼慢慢绝迹了 。到了最近两年,王师傅和他的伙计们不愿意再下海了。夜里辛苦出海,通常下午回来只有三五十斤的收成。其中多数是杂鱼和小鱼,最多能卖个四五百块。再加上柴油不断涨价,雇人的人工费也涨到200元/天,已经入不敷出。
市民有钱难买新鲜鱼
22日上午10点,记者在南山水产品市场发现,不少市民都在抱怨买不到新鲜鱼。“出了正月,年算是过完了。买条新鲜的大黄花鱼,想和孩子回家聚餐。结果问了一圈,野生黄花鱼基本没有,要不就是养殖的小黄花。想买条鲳鱼,发现都是年前冻下的。”家住湛山小区的
记者在水产品市场转了一圈,行情还真如
市场上一半是南方鱼
“不光是渔民的生意不好做,过完春节,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海江水产店的孙老板无奈地说道,现在的鱼大部分还是年前冻的,而渔民又都不愿意下海,大批出海一般得到
孙老板介绍说,“比如南方的金鲳,口感和价格跟咱们这的鲳鱼都差一大截。可现状是鱼太少,不得不依赖南方。春节一过,南方的很多鱼贩不过来送鱼了,岛城鱼市就出现了短暂的断层。节后剩下的冻鱼不是很新鲜,现在鲳鱼80元一斤,鸦片鱼40元一斤,小偏口20元一斤,货少,价格反而涨了。唯独蛤蜊等小海鲜没怎么涨价,因为都是养殖的,不用考虑这些因素。”
探海边
成本增加不少,很多渔民不愿再下海
大集:鱼子鱼孙被推上餐桌
在一个摊位上,摆出的小偏口鱼还没有巴掌大,“20元一斤,绝对新鲜。”还有一些摊位正在兜售所谓的海捕虾,但个头不过3~4厘米,看着着实让人心疼。近海没了鱼,难道“绝户网”开禁了?但渔民们都表示有苦衷,“这样不地道,但大家也管不了太多。不打点鱼虾回来,油钱都赚不回来。”眼看大集上生意挺冷清,记者随后采访了十几位渔民。谈到“绝户网”,他们都有一肚子的话。过去的买卖如何好干,现在再下海如何艰难,成了他们最多的抱怨。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光是海里没鱼,现在近海沿岸有海冰,不少船也被“钉”住了。“过两天天气暖和了,下海的肯定就多了。”渔民说 。
渔民:不用“绝户网”就没鱼可捕
“以前打鱼不用愁没鱼。近海打不到鱼,也就是这几年才出现的问题。过去污染少,鱼的繁殖能力强。而且捕捞手段也不像现在这样先进。网的鱼都是自然长成的大鱼,就谈不上过度捕捞和‘绝户网’的问题。”刘师傅给记者分析,据他出海的经验,想打
如今,海冰消融,渔民们下海扫去了屏障。可 21日记者联系到几位渔民,他们表示下海只是成为了一种习惯。码头上,渔民老张点了根烟,和记者慢慢聊了起来,现在鱼少,可人工费不少。像他这样能坐两到三个人的小船,至少得雇一个帮忙的工人。一天最少200块,一个月要3000~4000块,还得管吃住。由于小船是开到海里等鱼,不像大船开一路捕一路,而且还在海上收购鱼,这小渔船就更没买卖做了。赶上运气不好,根本没法保本。老张给记者算了笔账,“就算一个月只出10天海,工钱就是2000块。大船跑得远,收的鱼有时多有时少,因此成本不好说 。可小船马力不够,跑出去
究原因
捕捞过度,网去了子孙后代的鱼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1年岛城水产品产量达到了113万吨,而其中远洋捕捞的总量只有6700吨,还占不到捕捞总量的1%。究其根本,捕捞船全在近海扎堆,而近海鱼资源很有限。近海没了鱼,主要还是过度捕捞所致。
有人专在“伏鱼季”下海
崔雪永告诉记者,过去的监管太过“人性化”,伏季休渔期的确存在部分渔民铤而走险的现象。有个问题让记者感到很疑惑,为啥现在很多的渔民,开海了在家赋闲,专挑禁海的时间偷偷出海?“现在近海的鱼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伏季休渔期虽然有执法人员巡海,但毕竟难保在利益驱使下,有人偷偷打鱼。”
据崔科长介绍,想造船下海打鱼,需要取得捕捞许可证等4证,渔业部门严格把关。但是造的是否是渔船,这个不好判定,因此在监管上就要温柔许多。“比如你想自己造一艘小船,去海里转一转。或者采取游钓的方式,这是不需要取得相关捕鱼资质的。这方面对船网分的也很细,比如类似于一排鱼钩的网,对近海鱼资源破坏力,比‘绝户网’就小很多。因此我们也区别对待,但是伏季休渔期偷偷撒网被查获的 ,处罚相当严格。渔船也要拆解报废。”
海水污染、近海养殖降低大海孕育能力
记者在沙子口海边的健康步行道上,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沙子口湾的西侧,有一些大的土堆和碎石,里面夹杂着不少生活垃圾,海水就这样一点点被污染了。这几年饭店越来越多,可是污水直接排进海里这个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现在近海水质太差,我们想钓鱼,都要租船开很远才行。这样的环境下,鱼怎么样生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渔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渔民开始转行。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还办起了加工厂,加剧了近海无鱼。鱼究竟哪去了?
记者了解到,根据《2011年全国环境公告》,中国沿海生态系统亚健康,不健康率已经超过了八成,仅有16% 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其中的瓶颈在于,多数渔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都与经济发达地区重合,因此受到的工业污染更加严重。针对这种城市发展的“尴尬”,
恶性循环,贱卖小鱼小虾做饲料
在沙子口大集上 ,渔民刘成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已改行做起了饭店老板。他坦言道 ,“不转行没办法,其实过度捕捞只是一方面。工业污水要排放,海边的一些饭店生活污水也要排放,但真正治理起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得先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质差,鱼肯定就少;用绝户网可以说是鱼虾碰网就粘,但小鱼小虾不但卖不上价,还断了自己后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条。”
说到近海已无鱼,这位“前渔民”很痛心,“硬是网小鱼小虾,以致于现在网上来的都是卖不上价的杂货。以一块钱几毛钱的价格,贱卖给饲料加工厂,加工后投放人工养殖。长此以往,大海不堪重负。子孙后代的鱼,也全被网干净了。”
对此,崔科长也给记者分析了原因。“现在的问题是不光本地大鱼捕没了,近海海水被污染得太厉害,小鱼小虾很难休养生息。可渔民毕竟以打鱼为生计,绝户网拖上来的小鱼小虾只能贱卖。长期下去,水质变差和过度捕捞形成了恶性循环,留下渔民在苦苦挣扎。目前鱼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很着急。但资源的恢复也并非几日就可速成,希望大家从解决身边的小污染开始,共同关注这个问题。”
寻出路
“出走”的鱼能否再游回来?
海里的人工牧场在成长
过度捕捞与海水污染,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上升至社会和生态资源的问题,更是现实地摆在了市民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