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年年来,海冰一到,渔民、海上作业者,甚至涉海部门,都会非常紧张,甚至让渔民感到恐慌。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的预警和应对,把海冰带来的危害减到最轻,无疑是各方都需要思考的。
海上天气,
关乎渔民生命
对海冰的预防,渔民们大多都是凭直接的经验。对山东莱州渔民姜进钢来说,年年捕鱼已经让他养成了每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山东台、烟台台、中央台,还有莱州台。”每天要看四个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姜进钢才觉得放心。
每年入冬,村里大喇叭也会经常吆喝着通报“这两天刮大风、降温,各家各户尽量不要出海”,经过衡量,姜进钢才会决定是不是出海。
跟姜进钢一样,常年在莱州湾打鱼的罗兵文,也是随时随刻关注这天气。天不好了,得早早把船固定进港里,要不碰上大风大浪船会受损。
“咱们这就是看天吃饭的活,船上有收音机,随时听天气预报。”罗兵文说,碰上天气不好耽误了出海,白白支付工人工资是小事,一旦冒险出了海生命都是问题。但天气预报有时不是很准确,这也让他们非常为难,听还是不听,常常得权衡。
面对强势的海冰,这些简单的经验往往显得单薄而乏力。
“养殖区整个冻住了,一点办法没有,只能发动人破冰,毕竟把养殖场放在深海不现实,深海风大浪大,不利于养殖,而且没有附着物。”海庙口边防派出所所长杜波说,自己所在的边防派出所几乎年年都要用土办法帮渔民破冰。
“预警,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预报。”杜波说。
预警信息,入户颇费周折
“预警消息的发布渠道还需要改进。”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冰首席预报员郑东告诉记者,“目前预警只能发给大的涉海单位,真正需要预警的沿岸个体养殖户、渔民无法及时知晓。”遇到恶劣天气,只能将信息首先传达给涉海部门,然后再逐级下发。
郑东说,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曾经试图建立一个规范的信息发布平台,以点对点短信的形式将预警信息直接发到渔民的手机上,也试图在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后加入海洋预报。
然而,监测站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诸多麻烦。“牵涉过多部门,各部门必须共同参与。”郑东很无奈地说,这种预警预报机制的建设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支持。
此外,烟台海洋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渔业部门无直接的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每次都是该部门获知天气预报后,再向县市、乡镇、村庄层层传达。该负责人认为,渔业部门缺少一个天气监控并与海上作业人员直接沟通的系统平台。
“去年,烟台监测站对海冰预报的准确率高达82%,这在全国准确率是最高的。”9日,郑东告诉记者,“灾害性天气在所难免,我们只能加以研究,力求准确判断、及时预报,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做好防范,力求将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恶劣天气前,我们都会进行沿岸巡逻和海面巡航。”9日,山东海事局莱州海事处的孙显平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