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巨石、轮胎、废旧渔船、钢筋混凝土构件等投入到海底,再“种”上各种海藻,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海底牧场才能初步建成。从2000年至今,岛城目前共建成了5处人工鱼礁、海洋牧场项目,崂山浅海人工增殖礁项目是其中之一。从去年开始,这个“海底银行”的年产出值已经超出了年投入值,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果。
在海底打造新牧场
海洋牧场首先利用人工鱼礁诱集鱼群或海珍品。而人工鱼礁是海底的突起物,利用各种形状的礁石、水泥件、废旧木船、车辆、废旧轮胎等堆积而成。这种突起物可形成上升水流,造成鱼类喜欢的生活环境,对许多鱼类具有吸引力。建成后,海洋生物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个野生的环境。但是要建这么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工鱼礁养殖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早在2000年,崂山区一家公司就着手海洋牧场的建设。在距离岸边数公里的地方,大型货船通过挖掘机向海内倾倒巨石。在投入巨石之前,需要先请专家进行海洋地质环境探测,选好海区,之后还要经过两年的海底环境改造,在投入的这些巨石上种上筏式海带等海藻,才能造出人工鱼礁。
“投巨石只是打底子,然后再投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就能给参鲍和鱼儿筑起一个巢。礁岩类或砂岩类多的海底环境较适合海参和鲍鱼生长。 ”公司有关负责人郭鸿强说,人工鱼礁工程相当于给鱼儿在海底安家,改变以往平坦的海底结构,留住渔业资源。要建一个50公顷的人工鱼礁场,光是石头就要投放20多万方,“如果把这些石头平铺成一层,可以填满两个五四广场。 ”海底牧场对每块石头都有很高的质量要求,“我们从即墨、胶州等很多市郊县的采石场采购石头,单块石头的重量在100公斤以上,必须是密度大坚硬能抗得住风浪侵蚀的,而且要多棱多角,这样能给海参和鲍鱼提供更大的空间。 ”
沿海建四处海洋牧场
在建有海洋牧场的海区中,凡是建构上“房子”的地方,都是海草丛生,海洋生物群来群去,海参、鲍鱼的拥有量和产量比其他海区高3倍以上。 “海洋牧场就像是海洋银行,前期往里投入得多,后期得到回报会一年比一年多。 ”郭鸿强介绍说,目前,这家公司已在王哥庄街道峰山、雕龙嘴、仰口、港东建成了4处海洋牧场,每年都要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行基础建设。
“从2005年起,就开始逐渐有产出了,但是,直到2011年,当年的产出才开始明显大于当年投入。 ”说着,郭鸿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这4处牧场总共产出海参将近6万斤,鲍鱼也近3万斤,再加上养殖扇贝、海带带来的收入,总共得到了1500多万元的回报。 ”
海洋牧场的建设不仅拉动了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颇具成效。 “最明显的就是实现渔业增殖。 ”郭鸿强举例说,用鱼池养殖海参鲍鱼,每年都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种苗,但是,海洋牧场每年需要投入的种苗数量却可以逐年递减,“这是因为海洋牧场的环境跟野生海洋环境基本没有区别,这些海洋生物在里面可以自行繁殖。 ”
总投入达到了5000万
据介绍,人工礁可以大致分为三层,最上面的一层养殖的是筏式海带等各式藻类,最下面的则是海参和鲍鱼,由于它们吃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可以混养。而海洋牧场建成后,平静的海面下将会出现一片巨大的“海底森林”,“森林”里到处都是人工鱼礁搭成的 “石头房”,“房子”上粘满海泥,海泥上长满海草,鲍鱼、海参和鱼虾赶来觅食、栖息。
按照计划,崂山区将于2015年初步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约5000万元。 “崂山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只进行人工投礁和底播增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崂山区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的建设将为带动该区渔业经济结构转变,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