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支漳河、老漳河、老沙河、马颊河……纵横交叉的几十条河流,为古都邯郸发展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近年来,该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以“创建特色水产强市”为核心,挖潜力、调结构、创特色、严法制,在水产小市特色大市上做文章,使渔业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2007年,养殖水面达到15570亩,比去年增加117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2733吨,产值57517.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4.1%。
化零为整凸显强势,生产经营实现集群化
根据全市水资源布局特点,按照突出特色,扶强扶优原则,邯郸市整合资源,化零为整,渔业生产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点。该市重点抓实了五大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涉县冷水鱼养殖基地,冷水鱼养殖面积达到200亩。涉县境内有冷水泉12眼,流量在10M3/秒以上。目前已开发利用养殖面积230余亩,养殖品种有虹鳟、三文鱼、金鳟、鲟鱼等,年产量达到1100吨,产值4600万元。冷水鱼养殖规模名列全省前茅,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广平县、磁县、邯郸县观赏鱼和垂钓休闲渔业基地,全市观赏鱼养殖场13家,年产观赏鱼2800万尾。其中广平县冀南井业有限公司地热工厂化热带观赏鱼养殖繁育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试点场,是我省唯一一家。其生产规模、水处理系统和生产品种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拟投资1.3亿元,依托中国水科院在鱼种场建立邯郸渔业生态园,水科院正在编制可行性报告。全市垂钓场达330余家,每年垂钓产量达4500余吨。永年县、峰峰矿区池塘养殖基地:永年池塘罗非鱼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我省共6家,永年县是其中之一。峰峰矿区大潘村840多亩连片池塘区,被选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磁县网箱养鱼基地。全市有大、中、小水库99座,现已利用养殖面积达5.8万亩,年产鲜鱼2.26万吨,占养殖总产量44.22%。东武仕水库网箱养殖面积525亩,网箱养鱼单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曲周县、邱县河道拦养基地。生态水网扩大养殖面积7万亩,现已利用9000亩,投放鱼苗300万尾。邱县建成了省内第一、全国第二的勃氏雅罗鱼繁育中心,该中心从吉林延边引进勃氏雅罗鱼野生原种1000组,孵化鱼苗128万尾,生产鱼种66万尾。
名牌名品决胜市,水产养殖实现品牌化
邯郸市通过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特、优新品种,邯郸渔业市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高。该市引进名优品种有黄颡、淡水石斑、鲟鳇鱼、金鳟、地图鱼等二十余种。永年春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达到3800万元,水面3000亩,牧渔系列产品12个,年销售收入5700万元,年创利税860万元,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年加工1000吨罗非鱼片生产线项目,被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填补了华北地区鱼片加工空白;涉县泉溪鲟鱼生态养殖园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150亩我省最大的鲟鳇鱼养殖场,被省水产局命名为河北省鲟鳇鱼良种场。鲟鳇鱼亲鱼2000余条,年产鱼苗45万尾,年产商品鲟鳇鱼600吨,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生产鱼籽酱将直接供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平龙沐渔业有限公司投资1040万元建设工厂化热带观赏鱼养殖场,建成工厂化繁育车间4个,养殖水面2000m2, 铺设高标准的可调控水温的冷热水交换的地下管网系统,采用硝化菌进行水处理,基本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生产品种以地图鱼、七彩神仙、燕鱼、金鱼等品种为主,年产中高档观赏鱼达1300万尾。
科技创新发展提速,“产学研园”一体化快速推进
邯郸渔业走“产学研园”一体化的路子,使整个产业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邯郸“产学研园”一体化之路,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生态健康养殖园区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养殖业难题、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的紧密型经济合作形式。该市每年4月和10月召开院校、科研单位和养殖、加工企业项目对接会。依托中科院、黑龙江特种鱼研究所等6所科研院所,聘请6名专家教授、实施6项新技术、新项目,确实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提升我市水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广泛吸引外资和民营资金,寻求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合作。如以黑龙江特种鱼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实现鲟鳇鱼全人工选育,提高养殖品种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等经济性状,提高养殖效益;磁县首创了网箱养殖观赏鱼的方式,今年在岳城水库放养6箱,10余万尾,品种有锦鲤、金鱼和红鲫鱼;曲周县与天津水产研究所、河北水产研究所合作,淡水梭鱼人工繁育技术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拦河养鱼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淡水鲨鱼人工孵化养殖技术属国内首创。
绿色养殖可持续发展,渔业管理实现规范化
目前邯郸市取得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单位20家,认证比例达92.46%;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永年罗非鱼、广平罗非鱼和涉县虹鳟鱼),建成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大力推广间养、轮养、套养、混养、池塘80︰20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推广面积7158亩,平均亩产鲜鱼863公斤,亩均纯效益达1513元,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全市16个测报点,测报面积达1574亩,基本上形成覆盖全市的病害监测网络。永年县水生动物防治站现已建成。该市不断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责任制度,开展养殖用药拉网式排查,检查养殖场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推动养殖场建立健全生产日志、药品出入库和使用记录、水域环境监测、产品标签、产品销售记录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今年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2100余人次,检查养殖场点、批发市场820余个;全面开展水产品药残检测,对全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基地进行药残检测。2007年10月~12月对水产品市场抽检三次,检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0个,均未检出孔雀石绿和氯霉素等违禁药品;加大渔业污染治理力度。对多家排污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查处违法案件5起;对无证捕捞船只等违规作业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查处无证捕捞船8只,电鱼案件3起,灯光照鱼案件2起,销毁“迷魂阵”、地笼网13套,征收渔业资源赔偿费7000元。为深入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邯郸市在东武仕水库增殖河蟹544 万只,并投放1亿粒池沼公鱼卵;在口上水库、车谷水库增殖鱼苗15.8万尾;在未名湖投放鱼苗5万公斤;在岳城水库投放鱼种5.5万公斤,库内鱼类种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鱼类产量大幅提高,据初步推算,2005-2006放流的花白鲢、草鱼和大银鱼形成产量6445吨,产值4455万元。2007 年7月曾一网起捕1.6万斤,最小个体也达1公斤。
多措并举,推动渔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邯郸市高度重视渔业经济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了水产小市特色强市的奋斗目标,相继出台了《2004年一2015年邯郸市特色渔业发展规划》、《邯郸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邯郸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邯郸市关于加强渔政管理的通告》等文件。市委、市政府针对新形势下渔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引导后方配套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是良繁体系建设。全市良种繁育场11个,其中市级10家,省级1家。良种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二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市级推广站1家,县级站6家。三是建立健全渔业执法机构,市级渔政处1家,县级渔政站9家,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渔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渔业生产顺利进行。四是成立渔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了罗非鱼养殖协会等多个合作组织。总投资180余万元建成了畜牧水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邯郸牧渔电视电话互动频道服务系统。
邯郸市对重点工作目标实行一季度一督导一通报,先进的发流动红旗,落后的发流动黄旗,并将督导结果计入年终考核。建立“督办卡、比比看”机制,“督办卡”即制定督办登记卡,限时办结,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行每日一督办、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导、每季一观摩,及时通报进度。“比比看”即领导干部实行每季考核讲评,把考勤和考绩有机结合,评比出争先恐后、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促使重点渔业县强力推进,渔业小县实现新突破。
邯郸市畜牧水产局运用《中国渔业报》等媒体,通过科技下乡、电视宣传、网上宣传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向领导、向社会、向系统、向农民及时进行宣传、传递工作的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绩,发挥了哪些作用,引起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和养殖户的理解。中国渔业报分别以“邯郸特色渔业呈现六大特点 ”、“涉县成为冷水鱼生态家园”和“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生态型特色渔业”为题对该市的特色渔业工作予以报道。同时,通过集中培训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参观学习办等形式开展“农民流动课堂培训”,分批次、分类别对农技干部、村干部、农民举办了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水产养殖与水产病害防治等群众喜闻乐见、方便适用的培训班,将渔业科学技术灌输到广大农民的头脑中,并指导广大农民开展学以致用实践活动。同时,每年还邀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有关专家到农村现场讲解,为农民释疑解惑。举办各种形式技术培训班 30多期,培训人员1700人次,科技下乡达80人次,发放各种渔业科普资料8000份,宣传人数1.5万人次,印发《育苗基础》、《水产养殖》、《水产品病害防治》等科普资料7500份,使广大农民能够提高自身科技水平,提高自身效益。(河北经济日报 2008年7月1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