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极半岛海域科考亮点纷呈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24:31 

经过13天艰苦作业,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于当地时间29日晚(北京时间30日上午)完成在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作业站点达46个。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如此规模的大洋考察。

“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填补了中国在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的空白,这是在长期科学规划指导下,首次进行的目标明确、连续性强、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的综合观测”,大洋队队长矫玉田介绍说。

作为中国“十二五”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实施以来的试点航次,此次大洋综合考察实现了多个“首次”。

大洋队于北京时间17日上午进行了浮游动物深水分层拖网作业,这是中国首次在南大洋考察中实施此项作业。包括5个分网的浮游动物深水分层拖网可用于采集从海底到表层的不同浮游动物样本,这些样本可用于了解浮游动物自身的垂直分布情况。

北京时间18日,大洋队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海洋磁力测量。这是中国近20年来首次在南极开展这种测量,目的是探查海底岩石种类及分布情况,为研究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地质构造和演变提供依据。此次磁力测量总计完成8条测线,实际完成的测线总长约1045千米。

在考察过程中,科考队还首次使用先进的双温双导测量温度和盐度的高精度传感器,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它的优点是精度高,稳定性好,可比性和数据质量控制好”,矫玉田说。

船长沈权表示,由于是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实施大规模大洋考察,雪龙号科考船按照调查站位实施情况、现场天气情况选择具体航线,将天气对作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本次考察过程中积累的气象、海况等方面的经验,为今后制定相关专项调查计划提供了参考。

此次大洋考察区域是位于西经44度至西经66度之间的南极半岛北部和西北部陆架及陆坡,向东以南奥克尼群岛东部威德尔海底层水外流区为界。

通过密集的专业观测,大洋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对42个站点进行了温盐深剖面采水系统采水作业。海洋化学方面,共获取样品3000多个,分析样品406个。在海洋生物学领域,大洋队在特定海区走航高速采集浮游动物样品88份、环南极走航高速采集磷虾样品17份,在采样中同步完成叶绿素、温度、盐度参数测量,在南极半岛调查区的40个站点实施了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在海洋地质考察中,大洋队成功获取5根海底柱状泥样,其中最长的泥样达到3.2米。这些数据和样品可为研究南极周边海洋环境、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深入了解极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影响提供线索。

以海底柱状泥样为例,大洋队队员韩喜彬介绍说,这种泥样和内陆湖泊的沉积物、溶洞中的钟乳石和树木的年轮一样,都能记录气候和环境演变信息。3.2米长的海底柱状泥样可供研究该海区至少3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海洋历史,了解几十万年以来的气候事件、古海流变化、物质沉积通量和南极半岛的构造活动。

“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不仅有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极地海洋科学研究队伍,还可以丰富中国现有的南极基础观测资料,提高极地海洋观测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初步建立中国针对南极海洋的长期观测网络”,矫玉田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