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水上人”生活:渔舟唱晚,或成绝唱
在渔船上休息。
老伴儿经营的鱼店。
出海捕鱼。
船上的“蜗居”。
从2012年12月31日开始,香港政府将全面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对很多以船为家的“水上人”来说,渔舟唱晚,或成绝唱。
正午一过,抽完两根烟,63岁的姜北好开着自己的拖网渔船起航了。从香港三门仔码头出发,出吐露港海域,经大鹏湾、果洲外海,老姜带着两个儿子、3个伙计一路向前,进入南海。
载着虾蟹回港,已是深夜。卸货、分拣、装箱,姜北好干完这些,就留在船上睡觉,儿子还要送货到自家在附近大埔市场的摊位。从6岁开始到现在,除了每周休息一天和节庆日之外,姜北好的日子都是这样度过。
姜北好家族往上几代都生活在船上,是别人口中的“疍(dàn)家”,但他更愿意被叫做“水上人”,“因为‘疍家’是蔑称,是‘陆上人’嘲笑我们笨。”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廖迪生证实了姜北好的说法,“从起源上看,所谓疍家,就是一些没有土地的穷人,买一条破船,全家住到船上去,哪里能生存,就漂泊到哪里。”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香港人对“疍家”都非常歧视。60年代开始,渔民上岸,后代的教育得以慢慢改变。
姜北好没上过一天学,但他让5个子女都读到中学。除了两个子承父业,其他3个子女都上了岸,或开小巴或当导游。“现在一网下去,拉上来的啤酒瓶、易拉罐往往比虾蟹还多。”鱼一天天变少,姜北好知道这一行干不了多久,就鼓励孩子们上岸找工作。
其实20多年前,姜北好就在陆上有了房子,但他一年仍有300多天吃住在船上。如今,在香港已经很难找到50岁以下打鱼为生的人了。为保护生态环境,2012年12月31日开始,香港政府将全面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姜北好也想转型做观光渔业,“不过这个很难,需要海事处等很多部门的审批。”
不管怎样,从今年底开始,吐露港两岸的人们,将不会再看到夕阳下穿梭的渔船。姜北好的渔舟唱晚,或成绝唱。(记者 尹世昌摄影报道)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