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船“蛤堆后一号”打捞上来的铜皮铜环
福仙口官道残存的一段官道
西台遗址文化层
水母网
老曲记忆中的那艘沉船“学名”叫做蛤堆后一号沉船。昨日,烟台牟平传来消息:在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烟台牟平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68处,其中蛤堆后一号沉船、福仙口官道以及上庄区西台遗址三处文物点入选全省文物“百大新发现”。
百年沉船遗址留住甲午海战记忆
“听老人们说,沉船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老曲告诉记者,“不过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事儿我还真不清楚。”
蛤堆后一号沉船位于烟台牟平区大窑镇蛤堆后村西北的浅海中,涨潮时离海岸线约
烟台牟平区博物馆馆长张博告诉记者,蛤堆后沉船是甲午海战时期满清水师的战船,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仓促行驶,看错了海图,导致抢滩搁浅,船上官兵弃船登岸,奔向登州府水师。
“沉船的船体内壁用约6寸厚的关东柞木组装,外壳用黄铜叶子包护,船钉、栏杆均为紫铜打造,船体呈梭形,中间粗,两头尖细,长约20多米,宽
古官道带人重回繁盛古胶东
在烟台牟平区大窑镇林家店子村东北约
“可别小看这条路,这可是古代官修的‘公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那时候。”烟台牟平区博物馆副馆长张凌波介绍说,福仙口的这条“小路”是古代官道遗址。该官道自烟台牟平古城向东,依据地势,蜿蜒起伏,始皇东巡即沿此东去。古时文登一带官绅士民东抵府、省、京,必经此官道。”走在古道遗址上,仿佛踏进了时空隧道,古胶东繁盛的景象依稀浮现在眼前。
“福仙口为官道中的一座垭口,垭口两旁的崖壁上有文人墨客遗留的墨迹石刻,道旁有巨松遮荫,还设有茶棚,供行人歇脚和休息。清初时官道失修,到了康熙年间,由道士李常明发起,重新修筑福仙口一段翻山的官道,众人劈山修道,凿石为路,开出一条宽
记者看到,现存的一段官道长约
“官道的修建,不仅有利于官方的往来,对周边百姓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张凌波说,“该段官道保存完好,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力量,为研究古代驿道交通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夏代聚落遗址再现古生活场景
“中国五千年历史始于夏朝,当时咱胶东地区就有聚落分布了。要想知道咱老祖宗当时怎么生活,这里就能瞧出点名堂。”在上庄村西台遗址,烟台牟平区博物馆馆长张博向记者介绍。
上庄村西台遗址位于烟台市烟台牟平区姜格庄镇上庄村西约
“你看这里,地表有不少暴露的遗物。”张博给记者指示,“从断崖处可以看见遗址文化层厚约
记者了解到,上庄村西台遗址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为胶东地区夏代聚落分布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新闻链接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启动。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签订《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全省1500余名文物普查队员花5年时间,普查登录4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并从中甄选出“百大新发现”。
烟台牟平区是全国文物普查的先进单位,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668处,占全省总量的近3.3%。上庄区西台遗址、福仙口官道、蛤堆后一号沉船三处文物点入选全省文物百大新发现,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上庄区西台遗址、福仙口官道已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水下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成果,大窑镇的蛤堆后沉船遗址,是目前我省沿海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沉船之一,为我国的近代史、海战史及造船史研究提供了一份新的实物资料。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