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一边是因债务等问题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的美欧国家,一边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由于力量平衡的变化,曾经是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与中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安全领域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增强军力并积极进入海洋的同时,美国则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以抑制中国的膨胀。南中国海就是两国摩擦的最前线。美中两国围绕主权问题的激烈斗争,正在为包括日本在内的相关各国所关注。
关于南海主权问题,中国主张其对几乎整个这一海域拥有管理权。20世纪70年代当地发现海洋资源之后,中国就开始强调本国在这一地区的权利。对于急需确保资源、能源供应的中国而言,扩大海洋权益是确保今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支撑。未来中国军队的首艘航母也将部署于此。
东盟国家对此的警惕感和反对声正在加剧。2011年3月,中国舰船干扰了菲律宾石油勘探船在南中国海的活动。同年5月,在越南专属经济区内,越方勘探船也受到了中国监视船的骚扰。
在有日中韩和美俄等国参加的东亚领导人会议等多边场合,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强调南中国海问题而吸引地区外大国对抗中国。而中国也对美国的参与保持强烈警惕。
中国“怀柔政策”吸引东盟
中国打算逐渐加强以海军空军为中心的军备实力,在一定时间后将南中国海置于自身影响下。为此,中国目前需避免与美国的摩擦,而通过经济援助等方式维持与东盟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中国还试图在日美两国与东盟之间打下“楔子”,此类活动正越来越多。
中国的目标是为今后经济发展确保资源和能源供应。2001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仅此就可以让其感受到南中国海丰富资源的魅力。
对中国而言,南中国海还是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中国进口原油的将近一半来自中东,其中大部分运输需经过南中国海。对于汇聚制造业而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这是维持物流网络的最重要航线。
2012年,中国还将与东盟各国加强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如果是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就有可能以经济援助换取对方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缓和姿态。
在2011年11月的东亚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贷款项目额度从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这种怀柔政策的背景正是要牵制美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介入。
另一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中国海的小规模竞赛也将在2012年继续进行。中国相继部署于争议海域的船只不仅来自军队,还包括渔政和海监等部门。
中国正在加强军备,建立任何时候都能够在南中国海确保自身权益的实力。2011年,中国仅公开宣布的国防预算就比前一年增长了12.7%,达到6011亿元人民币。今后,为防止美军靠近中国近海,中国还将继续开发可以攻击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
中美博弈恐掀“汹涌波涛”
中国警惕的局面是,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联合东盟共同建设“对华包围网”。而美国则担心,如果中国继续其进入大洋的动作,美军就将丧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今年,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多边协商机制中,牵制中国的事例可能会有所增加。
2011年,在东亚地区论坛及东亚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和盟国精心协调,集中批评中国。奥巴马总统在东亚领导人会议上强调了其重视亚太地区的姿态,并宣布美国海军陆战队将进驻澳大利亚。
中国此后也在忙于消除美国引发的反华情绪。对中国而言,目前最优先的课题是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当前仍要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摩擦。
有了美国的支援,有关国家的对华姿态略微转向强硬。在东南亚各国,很多人担心其国家因接受经济援助而过度依赖中国。
缅甸总统吴登盛曾被视为亲华派的代表,但他此前却表明将停止其国内一处由中国主导的水电站工程。在接收到缅甸这一“脱离中国”的信号之后,奥巴马总统于去年底派遣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这也是美国国务卿时隔约半个世纪后再次访缅。
在美国主导的对华包围网下,中国有可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被迫妥协。中国和东盟在2002年就和平解决南中国海问题达成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东盟方面要求将这一宣言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但中国在同意举行事务级谈判的同时,却试图推迟具体规范的制订。然而,若中国今年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就可能在以东盟国家为核心的多边协商中再次遭到集中攻击。如果“对华包围网”更加坚固,就可能迫使中国在关于行为规范的谈判中作出一定让步。
在美中两国于2012年的竞赛中,政治基础更为稳定的中国似乎将处于优势。鉴于奥巴马总统将参加今年秋天的大选,中国认为“美国目前尚不能建立系统的对华战略”。而2012年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当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