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一体化时代悄然来临

来源:滨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33:0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从“城市”到“城乡”,一字之差却意味深长,标志着滨州市真正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

滨州市突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抓,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两个支撑点,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并支持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心名城”功能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

通俗地说,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城市化的发展。滨州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历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滨州叫北镇,19828月,县级滨州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了,从此滨州有了城市的概念。而2000年,滨州地区撤地设市,滨州迎来了城市大发展机遇。特别是“四环五海”搭建起了滨州大发展的城市框架。滨州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对滨州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定了“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其中“1”就是打造一个中心名城。今年以来,滨州市按照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滨州的定位,突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交通、管理、水务、绿化等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档次品位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72.2万。随着滨州中心城区的“东优、西延、南跨、北拓”,滨州成为黄河中下游惟一“夹河”而建的黄河城市。

文化内涵不断丰富。623日,历时15个月的滨州“新八景”揭晓。滨州市区渤海十八路(黄河二路至黄河十二路段)、黄河五路(渤海十八路至220国道段)的30件极具特色的城市雕塑作品相继亮相,向市民展现着独特的城市雕塑文化。

功能日趋完善。黄河五路绿化升级改造工程成为集中展现滨州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的精品和样板地段。改造之后的渤海七路的排水系统实现了日降水100毫米无严重积水的标准,远远高出了平原城市排水系统的基本标准。城市供暖工程投入4亿多元,新增用户面积300多万平方米……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1亿元,其中市城区投资12.6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达到2934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全市城中村拆迁建设面积275万平方米,腾空土地4200亩;启动整村迁建项目42个,启动农房建设5.6万户。

在今年山东省的省级文明城市检查测评中,滨州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不仅意味着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而且也意味着滨州城市功能得到极大提升,广大市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大的改善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滨州在城市建设和文明方面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各县城城市建设也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域不断扩大

日前,家住邹平县长山镇陈度村李俊红大娘的小孙女感冒了。一大早,她就带着小孙女来到村头坐上开往长山的公交车,然后从长山转乘5路公交车赶到县医院。看完病之后,李大娘带着孙女返回家里还没有耽误吃中午饭。李大娘说:“过去从家里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时间,自从有了公交车,方便多了,花上2元钱就能到县城。”邹平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使农民出行越来越方便。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前几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渐发展到城乡规划、教育、全民医保、城乡环卫、公交、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等。

城乡一体化领域的不断扩大,源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向阳在225日致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要以建设‘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为主线,以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为目标定位,按照‘城市生态化、规划国际化、建设精品化、管理数字化、城乡一体化、运作市场化’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开创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在会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中心镇和城镇组团,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一、三产项目向路域集中,二产项目向园区集中;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务、绿化一体化,着力建设覆盖城乡水、电、路、气等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城乡综合管理,逐步将镇村环卫管理纳入城市环卫管理体系;统筹路域综合开发治理,在205220国道和各县(区)城通往滨州市区主干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区域和500米范围内村居及建筑物,实施路域综合开发治理,力争经过3年努力,实现规划区域内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务、绿化“五个一体化”,率先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框架。

317日,滨州市召开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有关工作。

412日,滨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村创建动员会议召开,按照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五化”标准,今年重点整治100个村。

……

城乡一体化领域的不断扩大,还得益于滨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

2007年,滨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千亿大关,达到1030.29亿元,跻身“千亿城市俱乐部”。2010,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人均42100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3.9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65.32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95.23亿元,增长30.3%

正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财政才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服务领域,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阳信县劳店镇张善村文化广场有3000多平方米,篮球架、乒乓球台、户外跑步机、单双杠、扭腰器以及跷跷板、秋千等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应有尽有,一群孩子正在嬉笑玩耍,几位老人在健身器上随意扭动着身子。在小超市门口,正在往垃圾箱倒垃圾的超市老板吴金霞说,以前垃圾随处乱扔,很不卫生,前几天村里专门在她的超市附近安置了一个移动垃圾箱,方便多了,有了垃圾箱,大伙儿也都改掉了随处扔垃圾的习惯。

走进农村,街道整洁,路灯耀眼,文化广场飘歌声,健身运动有去处……城乡一体化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老人们早起晨练,而年轻人则吃过早饭后赶着去上班。城里人每天重复着的场景如今已逐步发生在农民身上。城市般的生活让农民出门更加体面,生活更为方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农村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工业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能有效增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今年滨州市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林水会战、农民素质提升等“五项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去冬今春以来,全市林水会战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完成新造林18.9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3.6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8.5%;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28处,一次性总蓄水能力达到8.7亿方。深入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路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首批40个市级示范村已经验收,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让城乡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民老有所依、病有所治、困有所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滨州市转变以往就业工作重城轻乡的观念,将城乡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在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截至11月底,城镇新增就业4561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921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135人。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一体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一体化。今年初,滨州市在农村实施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68%,新建农家书屋482家。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滨州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同步实现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4.92%,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7.87%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