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政策研究所网站12月14 日文章,原题:中国和美国:爱恨交织的根源 当我们展望未来,展望我们在这个动荡世界的安全状况时,没有哪项外交政策任务比确定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更重要。那将是危险的竞争关系,还是奥巴马总统提议的互利伙伴关系?眼下一切都不确定。一些矛盾和误解可能给未来蒙上阴云。
看看这个事实:稳步发展武装力量的中国已经沿本国海岸部署反舰导弹发射场,这些武器能够摧毁美国舰船。在南中国海,北京历来声称对帕拉塞尔群岛(即我西沙群岛——本网注)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本网注)拥有主权。
考虑到这些,尽管面临削减军事开支的国内压力,五角大楼在当前的预算计划中要求国会增加拨款,加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武装力量。奥巴马总统上个月宣布计划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新基地部署 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国务卿希拉里站在马尼拉湾的一艘美国军舰上重申美国和菲律宾的军事联系。
但是,与这种紧张关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京现在有超过12.5万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就读。看看这些情况:中国是美国的头号债主,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而且还在购买更多。大批中国人在北京的麦当劳购买可乐和汉堡;在梅西百货这样的商店里采购成套服装——我敢说,你找不到几件没有“中国制造”标签的衣服。
中国与美国接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双方自古以来爱恨交织的关系。
波折不断 变局中求稳定
2011年突发事件密集,形势纷繁复杂,从阿拉伯世界动荡到日本核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发酵,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今年的风云变幻中保持了相对稳定。虽然两国竞争面上升,但共同求稳的目标未变,积极合作的势头仍存,对抗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
新背景、新起点
2010年,中美关系变化明显、波折不断。对台军售、贸易摩擦、会见达赖等“旧病”未解,围绕谷歌、南海、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的较量给两国关系再添“新伤”。2011年,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军事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面对强势崛起的中国,相对衰落的美国心态微妙,“中国是否会挑战美国主导地位”成为美国各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四十周年,是承前启后、梳理两国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时机。2012是美国大选年,中国领导人也将进行换届选举,今年就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节点。如何增信释疑、定位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这不仅关乎两国的未来,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胡主席的这次访问,明确了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增进了中美战略互信,推动了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了两国人文交流,促进了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加强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协调,不仅为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将21世纪的中美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新进展、新特点
胡主席访美使2011年的中美关系有了一个良好开局,在这股“东风”的带动下,两国关系稳步推进,整体呈现四大特点。
首先,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项机制逐步拓展。
其次,军事、人文交流蓬勃开展,“短板”提升明显。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一直是“传统优势项目”,但军事、人文交流相对不足,由此带来的“短板效应”是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被美国视作威胁,中国对美国大众的亲和力、感召力不够。今年两国着力增强战略互信,巩固长期友好的民意基础,在军事、人文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1月,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5月,陈炳德上将率团访美,6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新加坡会晤盖茨,7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马伦高规格访华,1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和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共同主持的第12次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在北京举行。中美两军关系正朝着“履行承诺、扩大合作、相互包容、双向透明”的方向迈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两军交流避免了周期性的、大起大落的动荡,机制逐步成熟完善,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人文领域,4月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第二轮会议在华盛顿成功举办,中美在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妇女、青年等领域的数十个项目上达成协议。9月,中国文化系列活动在美拉开序幕,活动将中美文化领域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再次,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成为今年两国关系的一大亮点。
最后,中美共同管控危机,平稳应对了两国间、国际上的诸多挑战。2011年,困扰中美关系的“老大难问题”仍然存在,如炒作人民币汇率、售台战机、会见达赖等,但双方总体上把握住了博弈的分寸,保持了克制。如今年美国没有按照台湾要求出售F16-CD战机,只是升级了F16-AB,而中国虽继续表明严正立场却没有像去年那样采取激烈的反制措施,两军的年度防务磋商会议没有因此而中止。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两国继续通力合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避免贸易问题政治化。在朝核、伊核问题上,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稳定,避免了紧张事态升级。
新风险、新挑战
随着美国大选年来临和“回归亚太”战略实施,影响中美关系的负面因素也在增多,2012年两国关系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第一,2012年是大选年,美国内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将上升。当前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美国民众信心缺失、集体焦虑感增强,两党极化加剧、缺乏变革动力,转而寻找“替罪羊”,将矛头一致对准中国。奥巴马对华态度渐趋强硬,一贯亲商、支持自由贸易的共和党候选人也对华“口诛笔伐”,言辞激烈。这种消极的国内政治氛围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二,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调整至亚太,中美在地区层面上的博弈将增强。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外交政策》上发文,高调确认了美国战略重心移至亚太,随后一系列的外交动作紧锣密鼓跟进。美国虽然宣称“不针对中国”,事实上却一面整合传统盟友的力量,一面借南海问题在东盟煽风点火,对中国的周边邻国“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经济上还抛出TPP,意图将亚太纳入自身主导的新体系。中国虽期待与美国在亚太和平共处,但在相同的战略空间里,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难免会“短兵相接”,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第三,2012年西亚北非乱局将持续,欧债危机仍然难以解决,国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美一方面想继续保持世界领导者地位,另一方面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寄希望于中国分担责任。在中东北非重建、南海、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网络、太空等问题上,美国都需要与中国合作,若美继续保持对华“强硬”姿态,上述问题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加剧中美关系滑坡,整个世界也将因此面临“零和化”风险;若中美能够“相互妥协”,协商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双边关系能得到加强,整个世界也将因此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