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对虾养殖业是在资源和环境原始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自身污染积累以及病原变异等问题的加剧,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明显制约。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技术原因包括:缺乏经过人工定向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苗种培育技术难于控制病原传播,养成技术难以控制疾病暴发等。本技术构建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键技术
1、“黄海1号”中国对虾新品种
中国对虾主要产于我国黄渤海区,属暖温性当年生大型虾类,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20多种对虾中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素以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等优点等优良性状,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
2、大规格对虾生态养殖技术
我省对虾养殖面积广,池塘建筑标准较低,养殖历史较长,适合生态养殖,有利于养殖环境修复。养殖大规格对虾(20-30只/公斤),市场销路好,投入低,经济效益高。
二、技术要点
(一)对虾单养
1、养成池:滩涂养虾池,长方形,面积15亩左右,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O.2%左右,做到池底积水可排干。养成池底不漏水。养成池相对两端设进、排水设施。
2、设有专门的进、排水渠道。
3、清污整池、消毒除害: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清污整池之后,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漂白粉的用量为100毫克/升,生石灰的用量为70公斤/亩左右。
4、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消毒后1~2天,可开始纳水、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必要时可引入沙蚕、蜾蠃蜚、沟虾等底栖生物。
5、放苗:规格为1 厘米以上;放苗密度,生态养殖以2000-5000尾/亩为宜,精养1.5万-3万尾/亩为宜。
6、水温:放养水温中国对虾应在14℃以上、日本对虾16℃以上、白对虾应在18℃以上。
7、盐度:盐度应在5~32。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
8、进水水质管理: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
9、水量及水交换:前期每日添加水3厘米~5厘米,到1米后保持水位。中后期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10、投饵:投喂经过认证的配合饵料。日投喂率为3%~5%。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喂4次,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
11、测定: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盐度等水质指标。
12、病害防治:药物预防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态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13、收获: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
(二)虾蛏混养
1、虾塘选择与改造:进排水比较方便的常规虾池均适合开展生态混养,面积以5亩~30亩大小为宜。要将收获完毕的虾池进行改造,对池底进行翻耕、曝晒、耙平,并按对虾、缢蛏生态混养对养殖生态地形的要求改造常规虾塘,放养缢蛏的滩面要整涂做畦、畦面留有30厘米~50厘米的操作沟。
2、清塘施肥培水:池塘改造完毕后,要及时进30厘米水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排掉池水。然后过筛网进入新鲜海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
3、苗种放养:一般每亩放养缢蛏25万~30万粒。贝苗放养区一般采取围网阻隔,以免遭虾残食。对虾放养密度控制在1万尾/亩以内。苗种放养顺序一般为先放养缢蛏苗,然后放养对虾苗。
4、养殖管理:按照常规池塘养殖对虾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管理,根据生态混养虾塘水质要求及时更换新鲜海水。养殖全过程几乎不用药,偏重养殖水体的透明度管理和水质监测,通过施肥,接入优良藻种,形成良好的优势藻类群体结构和水质,来控制虾病的发生及提供养殖贝类充足的饵料。养殖海区出现赤潮海水时,应控制进水。
5、注意事项:一是在对常规池塘改造过程中,将池塘改造成水深底宽的池塘混养地形是实施该项技术的关键。二是为了保持虾贝混养的持续高产,池塘混养贝类的面积尽可能控制在占可养面积的1/3左右,同时实行涂面轮养,以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收捕对虾时,应采用笼捕的方法收捕对虾,不但确保优良生态养殖水体得到维护,而且收捕的对虾均是活体,售价高,经济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