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一种被民意驱动的愤怒民族主义在东北亚飙升”,西方一家通讯社多年前的这番警告最近两天在首尔找到了最好注脚。冲动的韩国右翼昨天继续到中国使馆前抗议,要求判“刺死海警”的中国船长最高刑罚;和右翼一样冲动的韩国舆论则要求中国正式道歉,北京一连两天表示的“遗憾”被它们当做中国炫耀傲慢放的“空炮”。“东亚国家的火气竟如此一点就着”,英国学者斯文森昨天发出这一感慨。但在一些东亚学者眼中,一起民间个案迅速升级成外交风暴发生在“国小雄心大”的韩国并不出人意料。同样在昨天,韩国慰安妇问题民间团体用史无前例的第一千次抗议,向日本政府喷发怒火,这些都让世界看到韩民族敢与大国掰手腕的执着。过去几年,韩国人所说的“中美日俄”四大邻国都曾承受过来自韩国民间的怒火。韩国舆论昨天大多鼓动政府坚持强硬,只有个别媒体嘟囔道:韩国外交会不会因此面临困难重重的恶果。
“一人之死引发黄海冲突”
“如果中国渔民再暴力对抗就把中国使馆变成焦土,并发起抵制中国货运动”,如此极端而偏激的口号昨天又被韩国示威者在中国使馆外喊出。作为抗议活动组织方之一的韩国自由总联盟要求韩国法院判处被捕的中国船长最高刑罚,来自韩国父母联合会的示威者则将“中国道歉”字样写在中国国旗上,然后用刀将国旗划破。多家国际媒体过去两天集中报道了这些来自首尔的火爆场面,他们中大多数在标题中突出“韩国人的愤怒”。
“傲慢放肆的中国,韩国就这么好欺负?”韩国《国民日报》14日的社论颇具鼓动性。社论指责中国在“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发生后不道歉,不慰问,反而要求韩国保障中国渔民合法权益,明显不把韩国放在眼里,是傲慢的中华主义,“如果中国还将韩国视为历史上的保护国,中韩关系就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与在国际社会已有一定地位的韩国关系破裂,对中国也没有好处,敦促中国猛然醒悟”。
“不负责任的傲慢”,这是韩国主流媒体14日对中国的共同指责,20名韩国执政的大国家党议员当日提出议案,敦促中国向韩国正式道歉。韩国《朝鲜日报》社论称,“遗憾”一词的含义是“因未能称心如愿而惋惜”。没有人会说,“我的儿子杀死了你的父母,对此感到遗憾”,这时候应该说“表示真心的歉意,我方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社论还说,为对付中国渔船越界捕捞,菲律宾和越南不惜动用军舰,韩国政府不要一味抱怨没有妥善外交手段,应联合周边国家共商对策,韩日已在讨论联名向中国致函表示抗议,今后讨论对象应扩大至菲律宾、越南、俄罗斯,同时在联合国向中国问责。韩国《京乡新闻》社论还批评中国政府在每次渔业纠纷后都会说“加强对本国渔民教育”等空话,称如果中国继续对非法捕捞放任不管,将与韩日菲等周边国家发生更大摩擦。
韩国媒体14日还集中报道了韩国驻华使馆13日下午“遭疑似用气枪发射的钢珠袭击”事件,《首尔经济》怀疑它是个别中国人因不满韩国国内谴责中国的氛围实施报复。对此,中国外交部14日回应说,已基本排除枪击可能,中方已采取措施,加强了对韩国使馆的安保。
“一个人的死亡引发黄海冲突”,德国《南德意志报》14日以此为题的文章惊讶于一个事实: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但一名韩国海警之死一下子就能升级为中韩外交交锋。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斯文森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也吃惊于“东亚国家的火气竟如此一点就着”。这种情况因何出现?斯文森认为,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因历史原因总担心外交落败会使国威受辱,这种想赢怕输的民意让政府时常在对外交往时承受巨大压力。
2005年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民间大规模抗议后,意大利国际新闻社曾撰文称,“愤怒民族主义正在东北亚飙升”。文章说,催生这种愤怒民族主义的是民意而非政府,中日韩三国民间都能轻易找到“受害者情绪”,它们各自的受害者情绪互为镜像,互相巩固。
法国《费加罗报》说,此次发生在黄海的血案没有多么复杂的背景,中国渔民不过是被这片浑浊海水下丰富的蓝蟹吸引,为卖好价钱铤而走险,到争议海域或韩国专属经济区捕捞。尽管韩国政府已尽量摆出强硬姿态,但韩国民间仍不满足。如果韩国真搞出“抵制中国货”或更激烈行为,中国一怒之下更巩固北京—平壤轴心,韩国的利益恐会受更大伤害。
是什么刺激了韩国的愤怒?
昨天把“愤怒”与“韩国”联系起来的并不只有“海警被刺”事件,
韩国民间在慰安妇问题上针对日本的“千次抗议”是另一大看点。韩国慰安妇问题对策协议会不仅史无前例地第一千次在日本驻韩使馆前抗议,还不顾日本政府反对,把一个少女慰安妇形象的和平纪念碑竖在日本使馆门前。日本《产经新闻》14日称此举“公然蹂躏日本外交公馆的尊严”。不过在分析家眼中,与今年8月韩国示威者抬着棺材到机场阻止日本议员登日韩争议岛屿相比,14日日本使馆外的抗议方式算不上过激。
“反日、反美、反新政府,韩国永远是一块抗议的土地,屈辱的殖民历史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催生了愤怒的韩国人。”这段文字上个月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一篇题为“愤怒的韩国人”的文章中,文章列举了韩国民众近些年多种极端的抗议方式,如自焚、断手指,切腹、撕咬别国国旗等,而泄愤对象包括中国、日本和美国。在俄罗斯为韩国制造的“罗老”号火箭第二次发射失败后,俄罗斯也承受了来自韩国民间的怒火。法国《人道报》曾用“争强好胜、好大喜功和不顾一切争取胜利”概括韩国人的民族性格,文章说,每个民族的性格都有其历史来由,韩国人的性格是这个国家长期处在大国夹缝之中的结果。
韩国社会上一次反华情绪爆发是去年的“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媒体当时指责韩国政府惧怕偏袒朝鲜的中国,不敢用“堂堂正正的外交”替代对华“低姿态外交”,这些指责近两日被韩国舆论全数复制。但韩国《每日经济》14日不无担心地表示,韩国外交近期困难重重,不仅在慰安妇问题上与日本分歧严重,又在明年韩中建交20周年前因海警被刺爆发反华情绪,与美国在制裁伊朗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也可能失去“主导权”。
是什么导致韩国民间对中国的情绪一触即发?一名长期在韩国生活的中国学者的解释是,韩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中国的属国,总觉得被中国欺压。好不容易经济发展了,感觉自己比中国先进了,能凌驾于中国之上了,但中国快速崛起,还表现出看不起韩国,这让很多韩国人心里有气。此外,韩国民间还有另一种矛盾心态,认为中国既然是大国,在一些事上理应让着韩国,但中国没有理会韩国的感受。该学者称,分析韩国的火气不能就事论事,它更多是一种并发症。
意大利国际新闻社2005年的分析认为,催生东北亚愤怒民族主义的三大原因是朝鲜核武野心、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以及日本一再拒绝承担战争责任。一名日本资深政治评论家14日对《环球时报》说,从最近几年看,更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崛起让周边国家心里有气,总觉得中国过于傲慢。由于体制与众不同,一些在海外的中国人的问题也会被立即联系到中国政府。
日本TBS电视台14日采访的专家宣称,“韩国海警被刺”事件并非中国政府宣称的“个案”,“中国渔民是中国政府领海扩张的先头部队”。德国《全球观察》近日题为“中国龙摆动翅膀”的文章说,随着中国崛起,西太平洋各国对北京的温和时代已经结束了。
韩中商讨建立对话机制
“国小雄心大”,这是一些国际评论家对韩国这个拥有480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的评价。《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韩采访时,一名韩国前官员说,中日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单靠中日无法领导亚洲。他还暗示能担此重任的是韩国。
“在海警被刺事件上,韩国没必要将事件性质扩大化”,英国学者斯文森14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斯文森说,中国渔民的暴力行为无可非议地应当受到谴责,但如果韩国官方将事件升级,中韩关系恐将陷入尴尬,今后两国政府如想修补,代价就会更大。
韩国《朝鲜日报》14日称,韩国政府正在同中国政府讨论,建立韩中两国高层对话机制,以阻止中国渔船在韩国海域进行非法捕捞。一名韩国政府消息人士称,中国政府已意识到事件严重性,并对建立对话机制表现积极。韩联社称,韩中日三国民间水产团体也正推动签署协议,以和平解决渔业纠纷。韩国YTN电视台援引北京“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中国外交部、农业部、公安部等部委已组成联合工作组,商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