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162海里,圆满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岛。
据介绍,“大洋一号”此次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第22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此次大洋环球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说,他们在这次科考中新发现了16处海底热液区。
第22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这16处海底热液区南大西洋5处、东太平洋11处。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世界上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第22航次第三、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耀民介绍,科考人员在第三、四航段发现了两处海底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海底热液区面积相对较大,科考队员还在此抓取了一块含铜量很高的硫化物。
据介绍,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起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