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开辟了我国文化兴国的前进航道。近三十年,西方社会矛盾重重,各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发,经济发展缓慢,政治危机不断。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以自身傲人的成绩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格局,使得很多全球性问题和局部问题得到缓解和消除。一些西方思想家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文化的冲突和对抗,单凭科学技术是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的。因此,当代世界各国在制定其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和考察,作为最重要的立国之本来进行部署。我党在这个重要历史变革的关口,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把文化繁荣和发展作为发展的硬道理是十分及时的。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要依靠文化来发展自己、展现自己,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世纪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文化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在这个世纪的新起点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更是迫切需要建构自己的蓝色文化体系,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蓝色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乘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扬山东半岛蓝色文化之帆,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建设蓝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蓝色经济区文化这个概念也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应该说,蓝色经济区文化,简称蓝色文化,它是以蓝色经济为基础,以海洋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依托的一种新文化。建构蓝色文化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从海洋文化走向蓝色文化的内在逻辑要求。
蓝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海洋文化是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它更多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而进行的有目的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科学、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社会发展到今天,海洋文化越来越无法涵盖和体现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的开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更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需求。所以,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建构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而蓝色文化就具有“构筑大视野、建设新山东”的时代精神和内容,具备极高的现实价值。
其次,发展蓝色文化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基础的,它不仅是对胶东半岛或整个山东省的物质资源的利用和重组,更是对海洋文化、齐鲁文化的复兴和再认识。发展蓝色文化,体现了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实现文化强省、文化强市重要思想的决心和觉悟,反映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为山东半岛蓝色文化注入新内涵的积极态度和作风。对于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蓝色文化建构的可能性和意义。
山东因其天然的历史地理条件,自古就与海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海洋文化的传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山东的海洋文化主要集中于山东半岛,自旧石器时期诞生后,历经数代持续稳定发展,即使历经明清时期的压抑和打击,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顽强的传承下来。特别是青岛市在建市的100余年里,历经德国的殖民统治和日本的占领,仍然保持了自己文化的本色,并在涉海性、开放性、容纳性的特征中又融入了涉洋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当然,山东文化不仅具有海洋文化的内涵,更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塑造山东人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地区不仅继续保持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比如: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时尚文化、生态文化、大众文化等,这些文化既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同时也相互借鉴、相互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下,它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来创建新的文化形式,发展新的文化成就,而蓝色文化的提出,为这种新文化形式的建构提供了广阔机遇。
所以,蓝色文化建设不仅是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蓝色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借助海洋文化、齐鲁文化、道教文化、新时代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一定能够建构起蓝色文化的大平台、大框架。应该说,蓝色文化是建设大山东、大青岛的关键所在,是整个山东蓝色经济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提高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山东蓝色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蓝色文化的本质及内涵。蓝色文化是从海洋文化演变而来的,所以,它一定包含有海洋文化的精髓内容。比如,人类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涉海性、开放性、拓展性是其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但是,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的商业性和慕利性也会导致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和暴力性。如果把握不好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隐形伤害
而齐鲁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大陆文化的特征。大陆文化属于农业文化,是以农耕生产为基调的文化形式。大陆文化更多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以及守成本分、知足常乐等等。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各自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发展水平。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简而言之,大陆文化重视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则处处想突破规矩。
兼容两种文化的蓝色文化不仅要吸收两种文化的长处,还要加入它们所没有的现代先进文化内容。从广义上说,蓝色文化是根植于海洋文化,又凝聚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色,是一种重新整合了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化形式。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蓝色文化是一种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与山东齐鲁文化融合而成的地域文化形态。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蓝色经济战略的推进,蓝色文化必定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特色的新元素,日益呈现出大气开放、和谐唯美、时尚动感、注重效率和生活品质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逐步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化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色文化的特征。一是传承与时尚的和谐统一。以青岛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在历史上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半岛文化并不是纯粹的海洋文化或大陆文化,更不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把继承与创新、传承与时尚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二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青岛地区的自然资源、历史沿革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意识形态也具备多元性。齐文化具有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儒家文化的辩证性、务实性等特点,都通过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渗透到半岛文化当中,为蓝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和谐统一。半岛文化以海洋性为显著特点,与儒家文化这种典型的陆地文化相结合,经过长久的发展和磨合,在青岛达到了完满的和谐统一,使得青岛的蓝色文化既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和内容,也包含着儒家文化的精髓。
四是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的和谐统一。青岛人善于把知识、创业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知识、科技、艺术、自然融入自己的生活,注重以文化、科技来创新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丰富生活内涵。
不可否认,以齐鲁文化为主的半岛复合型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与各种外国文化撞击、融合,加之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今天的半岛文化显得有些繁杂而凌乱,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开始消失。应该说,青岛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一直牢牢占据头把交椅,就是在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前。但是,青岛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在全国排名更是靠后。我们有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等众多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企业,但是却没有一个知名的企业文化或者文化企业品牌。如何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指导下,把半岛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总结出来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更好地发展壮大半岛文化产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