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座位于黄河之滨的城市,时刻散发着河海交汇的迷人气息和魅力。
这里是一座物产丰饶的能源基地,到处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和发展的活力。
这里正进行着一场“黄蓝”融合的发展变革,处处折射着决策者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这里就是坐落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的新兴城市——东营市河口区。河口区位于渤海之滨、黄河北岸,东、北两面环海,面积2365平方公里,人口29万,辖4镇2个街道办事处,境内驻有东营港、济军生产基地,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2010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41.3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6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储蓄均居山东省前列,已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港区一体 黄蓝联动
好风凭借力,鹏举九万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口区科学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注入了新生动力。作为黄三角开发前沿阵地的河口区,承担着高点定位、前沿开发的历史重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个远大的任务目标需要用科学的战略来保证实施。河口区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区域总体发展思路,并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与东营港的空间布局、产业协作、政策衔接、基础设施对接等重大问题,加快完善提升包括东营港和滨港新城在内的河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电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努力实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由此,河口区拉开了“港区一体、统筹发展”的蓝图。
一港,就是加快推进东营港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国际物流港”,当好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开放的桥头堡。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务院确定的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现有码头16个,其中2个3万吨级码头已建成使用,2个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2015年将建成泊位50个,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三区,就是做大做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和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三区统筹发展,打造国家级开发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位于城区北部,是河口区对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的重点产业园区。格瑞特光伏电池片、戴瑞克新材料等11个总投资140多亿的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区块正在显现。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还是推进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三次产业链接、生产生活配套,既是工业重地又是城市亮点的理念,编制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合理布局机械制造、高端橡塑、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等六大产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核心项目和关键技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培植壮大产业集群,计划用五年时间努力打造山东重要的蓝色经济循环产业园区。一带,就是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为依托,努力形成推动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隆起带。三线,就是精心打造黄河故道、神仙沟和滨海长廊三条特色旅游线路。一城,就是谋划长远、科学选址,加快建设一座临海见海、宜居宜业的滨港新城,努力打造支撑河口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打造五大基地。一是立足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等方面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科技创新,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化工,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化工基地;二是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以石油装备、新能源装备、海洋装备为重点的黄河三角洲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充分发挥华锐风电机组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发展叶片、塔架风电关联项目,打造山东风电产业示范基地;四是以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为载体,按照“港园一体”的思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基地;五是依托港口,加大石油储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打造国家石油储备及物流航运基地。
“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已成为河口区实施国家战略、实现率先崛起的主要载体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平台。河口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力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和谐发展的喜人态势。
三大行动 率先崛起
投资15亿元的华锐风电设备制造基地“扎根”河口,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率先启动,湖滨新区建设“画卷”徐徐展开,“民生热线”架起干群“连心桥”……时下的河口,处处涌动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潮。
围绕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自2010年伊始,河口区举全区之力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为实现率先崛起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深化“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该区成功举行了三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华锐风电设备制造、东营格瑞特光伏科技、澳亚万头奶牛牧场等过亿元项目相继开工。这些项目涉及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在工业方面,积极推动油盐一体化发展,支持石油装备骨干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以华锐风机制造为龙头,引进风电关联产业,发展风电设备、光伏设备等产业集群,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区。今年成功举办了山东·东营·河口第三届油品贸易洽谈会,达成协议资金38亿元,搭建起了油品贸易流通平台。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精心组织开展“黄金招商月”活动,特别是赴东南亚、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农业方面,积极构建“一带两园四基地”农业产业格局。“一带”就是整合西部黄河故道流域土地资源,搞好规划设计和策划包装,整体对外招商,吸引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开发,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两园”就是加快推进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规划建设,为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提供载体。“四基地”就是在做大做强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三大特优农产品基地”的同时,加快推进澳亚集团万头奶牛牧场项目,配套发展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高效生态畜牧业基地。截至目前,初步形成2万亩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8.5万亩高效生态海参养殖基地和3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新加坡澳亚集团现代牧场项目基础配套即将完工,11月底前达到奶牛入驻条件。服务业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集中突破神仙沟、滨海长廊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蓬达温泉游艇度假村、湖滨新区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目的地旅游城市。今年以来,神州物流、中海利兴物流、振华吊装等企业发展迅猛,全区仓储物流企业达到42家;军马场农博园、新户冬枣观光园、仙河蓬莱公园等景点建设上档升级,成功举办首届黄河口槐花笔会和“山东河口·湿地风情”摄影大展,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50万元。
今年1至10月份,河口区共引进投产、在建工业项目72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09.9亿元,增长3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68亿元、利税42.77亿元,分别增长51.3%和54.4%。
扎实推进“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为率先崛起提供发展载体。该区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构建“一个中心、两翼推进、组团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今年以来,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的26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在城区,加快推进“南融、北控、东改、西扩”规划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南融”就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连接开发区和城区的缓冲带,实现城区与开发区的无缝对接;“北控”就是严格控制包括沾化苇场在内的北部区块的开发建设;“东改”就是高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重点抓好油田棚户区改造、油田大院子“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西扩”就是搞好15.6平方公里的湖滨新区规划建设,精心打造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四个主题板块,规划建设高档商务区、住宅区、办公区、会展中心和生态体育公园,全力打造河口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城镇,按照“两翼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孤岛、仙河东翼城镇建设,坚持港区联动、错位发展,打造成东营港港区配套及生活服务基地;加快推进义和、新户西翼城镇建设,着力提升西部城镇功能,打造北部滨海新兴镇级城市。在农村,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村庄迁建合并,新建农村住房2788户、改造危房417户,努力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和“三网”绿化工程,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扎实推进“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为率先崛起提供保障。把“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治庸、治懒、治散为重点,集中组织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百日治顽治庸行动”等活动,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建设机关效能“110”快速调处系统,设立区机关效能“110”指挥中心,建立起“管理有序、快速反应、直查快办、跟踪问效”的效能监管体系。健全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形成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奖罚分明的运行机制。创新实施《重要事项推进办法》,对今年确定实施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逐一明确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切实提高了工作执行力。对区直部门、镇街和专业招商组实行分类考核,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和谐发展 普惠民生
在关注民生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障民生中检验执政为民的成效。一桩桩、一件件,饱含社情民意、凸显人文关怀,奏响河口大地最悦耳的交响曲。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河口区在全省率先建立“阳光190”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全方位、广覆盖;扎实开展新型城乡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前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其中农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9%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不断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全区农民农业生产性水费由政府买单,落实廉租住房货币化补贴320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30户,加快210套公共租赁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积极推进城乡幼儿园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3处中心幼儿园和12处村办幼儿园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的原则,积极整合窗口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纠纷调处、效能投诉等各项民生资源,建立统一群众工作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打造为民服务品牌。开通3612345民生热线,实行“一号受理、分类处理、限时办理、定期梳理”的运行机制,自7月6日开通至今,共受理各类咨询、求助、投诉和建议15256件次,已办结14980件次,区级信访量下降30%以上。
实施文化惠民,群众共享成果。先后投资上亿元,规划建设了黄河广场、银河公园、鸣翠湖公园等大型休闲活动场所和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区广电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156个行政村建成了设施完善的农村文化大院,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了弘雅工艺品公司、鸣海艺术团等重点文化企业。成功举办了油地军港运动会、黄河口槐花笔会、广场文化艺术节、“山东河口·湿地风情”全国摄影大展等大型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化体制创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截至目前,共引进、聘请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10余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吸引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家;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开发,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
和谐发展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河口区先后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单位”、首批“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风正帆悬正当时,海阔浪平任远航。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是历史赋予河口人民的光荣使命,在这片神奇的黄色土地上,一个充满希望的蓝色梦想正在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