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秋冬节常见病的防治

来源:文登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3-07-03 10:23:58 

大菱鲆工厂化人工养殖,养殖密度较高,抓好养殖期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由于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容易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所以,应经常检查鱼体健康情况,发现发病征兆时要及时诊断,找出致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快纠正养殖工艺或对症下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切忌拖延处理或盲目用药,进而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疾病大规模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秋冬季大菱鲆的主要疾病可分为三大类: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寄生虫类疾病。
一、病毒类疾病
病毒性红体病
病原: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病毒在大菱鲆鱼体的肾、脾、肠的细胞质中装配并以出芽方式释放,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多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质均质化,病毒粒子大小甚至一致。
症状:病鱼摄食量明显下降甚至不摄食,活力弱,呼吸缓慢,离群分散伏卧于池的边上,或浮于水面缓缓盘旋游动,有时在水中狂游。从外观上看体表无明显损伤,只是在鳍基部肌肉组织和脊椎骨沿线组织出现淤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呈现皮下弥漫性出血而发红。
通过解剖可以发现: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多数病鱼血液稀薄、凝固性差;胃肠壁呈点状出血;肝脏呈淡黄色,有淤血,易啐;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浅,呈淡绿色;脾脏略显肿大,呈暗红色,有时呈纤维化。
流行情况:大菱鲆仔稚鱼、养成鱼、亲鱼均可感染此病。感染初期死亡率较小,但出现明显症状后死亡率迅速增大,属亚急性死亡。该病以秋冬季(8-12月)水温在18℃左右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可延伸到整个沿海大菱鲆养殖区域。
防治措施: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选用健康苗种和合格的饲料,避免将病毒引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死鱼要掩埋或焚烧,并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全面消毒。
二、细菌类疾病
1、腹水病
病原:溶藻弧菌、迟钝爱德华菌、鳗弧菌、鲨鱼弧菌和大菱鲆弧菌等均可导致大菱鲆腹水病。
症状:病鱼腹部隆起,打开腹腔后发现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有时凸出。发病鱼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常常发生病变。如肝脏萎缩,呈土黄色或白色,有时还大量充血;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另外,迟钝爱德华菌引起的腹水病具有强烈的恶臭味。
流行情况: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属常见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防治措施: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保障养殖用水清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定期对养殖车间和工具消毒,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由于是多种病原能够导致腹水病的发生,因此,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2、肠炎病
病原:主要是由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感染引起,病原菌能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发病。
症状: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蚕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处拖带黏稠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
解剖病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整个内脏团萎缩。
流行情况:育苗期和养成期都有发生,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慢性死亡,在养殖生产中发病时,多与腹水病并发。
防治措施: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白便和有机污物,保持养殖环境清洁,避免投喂不新鲜饵料。治疗时,使用恶喹酸或土霉素口服和药浴处理。口服量为50-100毫克/千克鱼体重。根据摄食情况,每日投1-2次药饵,连续用5-7天;同时进行药浴治疗,浓度为3-5毫克/升,连续用3天,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
3、脾肾白浊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菌
症状: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情况。
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下颌、鳃盖、鳍基部以及腹面充血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在鳍基部、腹部肌肉、肛门附近等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出血处形成脓状肿起,直至最后破裂而流出大量脓液。解剖发现:病鱼鳃贫血,部分病鱼有腹水;整个肾脏异常肿大并发生多处溃疡性坏死,严重者可合并成大的病灶,整个肾脏呈灰白色;大部分病鱼肝脏弥散性出血,腹腔膜和肠壁也发炎充血;部分病鱼脾脏肿大、失血呈粉红色。
慢性感染的病鱼典型特征是,身体后半部体色发黑,前半部体色基本正常呈现出典型的“两截”现象。发病开始时,病鱼尾端趋黑,接着黑色面积由尾端向头部推进,一般到腹腔部位时病鱼就发生死亡。有的病鱼鳃丝出现白色的膨大结节并发生糜烂;打开腹腔发现肾脏异常膨大而凸出到腹腔中。病变较轻的肾脏表面出现数个灰白色结节;病变较重的整个肾脏发生膨大,质地变硬似干酪状。部分病鱼的脾脏病变表现如同肾脏,有膨大、发白、变硬并伴有肠炎发生。
流行情况:该病常年都有发生。可通过饵料、池水等多种渠道传染,体长10-20厘米的养成期大菱鲆最容易感染。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养殖场的病鱼表现为慢性感染,死亡率在10%以下;急性感染时可达到30-40%,甚至90%以上。
防治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饲料新鲜无污染;一般治疗时,用氟苯尼考10-20毫克/千克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6天;急性感染时,以浓度3-5毫克的氟苯尼考全池泼洒,进行药浴处理,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药浴次数视病情轻重酌情而定。
三、寄生虫病
盾纤毛虫病
病原:主要为蟹栖异阿脑虫,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养殖系统而发病。
症状: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黏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组织出现红肿,有柔软浮肿感;严重时鱼的躯干部皮肤也会出现病灶,直至溃烂、出血。患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降低,摄食减少,生长期缓慢;在养殖池中散群,时常出现打转游动现象。解剖后,用镜检可以发现有大量的蟹栖异阿脑虫,即可确诊。
流行情况: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期均可发病。此病传染性相当快,发病率也很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
防治措施: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系统;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保持合理的密度,增加换水量;及时隔离病鱼,销毁死鱼;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定期消毒。轻度感染时,可用甲醛100-150毫克/升药浴,每次30-60分钟,每天1次,连续用3-5天。
另外还有:鞭毛虫病、车轮虫病、隐核虫病等,其病原体都是相应的虫类,防治措施同盾纤毛虫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