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图”:中国蓝色硅谷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47:36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难得的历史机遇。

108日,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青岛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青岛建设中国蓝色硅谷发展规划》。

1028日至29日,以“蓝色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来自17个国家的500多位中外嘉宾共谋蓝色经济发展大计。

“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

“十二五”开局,胶州湾畔,再次涌起蓝色浪潮。

放飞“蓝色”梦想

放眼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海、城浑然一体铸就青岛的魅力。

青岛地域狭窄,资源有限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周边城市的竞争,青岛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优势,面临着三大挑战:产业发展面临高新技术的挑战,对外开放面临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挑战,城市核心竞争力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挑战。

“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破解发展难题,青岛路在何方?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跳出青岛看青岛、发展青岛,对照先进找差距、定思路、画蓝图。今年410月,李群率青岛市考察团“北上南进”,先后到大连、沈阳、天津、上海等国内城市及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在“知彼知己”视野中创造青岛市科学发展的“核”动力。

走马上任青岛市委书记一年多来,李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百余次。他认为,青岛是一座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青岛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阔而富饶的海洋。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为己任,全力建设“中国蓝色硅谷”,这是青岛的重大机遇,更是重大责任!

值得自豪的是,青岛已经具备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优势和条件。作为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青岛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说,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重要桥头堡。

“抢抓机遇,规划先行,带动蓝色经济向深海远海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介绍,青岛市成立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编制《青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蓝色硅谷”建设越来越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青岛全市上下迅速把兴奋点移到建设“中国蓝色硅谷”上来,深深感到把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放在突出位置时不我待。青岛各个区市、各个部门正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蓝色硅谷”战略构想,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加快“蓝色硅谷”建设的强大合力。

点燃“蓝色科技”引擎

随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突破5000米下潜深度,“蛟龙号”的家——青岛国家深海基地闻名世界。

在青岛鳌山湾畔的即墨鳌山卫柴岛与草岛之间,国家深海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日前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基地建设工作进入到实质运行阶段。

“未来国家深海基地的发展有利于凝聚全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力量,吸引国内外海洋科技高端人才,提高深海调查勘探技术能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保华告诉记者,“通过基地的建设,将青岛打造成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制造、深海生物及生物基因研究利用、深海战略资源勘探与开采保障的深海产业基地。”

与“深海”基地相距不远,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个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5支“国家队”共同参与组建的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个海洋类国家实验室,成为提升中国海洋科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科院光电院、兰化所、软件所、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相继落户青岛高新区和崂山区;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已进入二期建设阶段,4000吨级中国最大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明年交付青岛科研机构使用。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盖健告诉记者,这些高层次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引入,为青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增添了重要砝码。

科技创新是“蓝色硅谷”建设的核心动力。张惠认为,青岛建设“中国蓝色硅谷”,争取成为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关键是着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海洋电子仪器仪表及深海勘探设备”四大领域科技创新,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在青岛,大力实施引才、育才、用才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海洋前沿技术研发团队和精通市场运营的专业人才,全力打造“蓝色人才高地”。

建设“蓝色硅谷”,任重道远。为实现“蓝色硅谷”大开发,早见效的目标,未来5年,青岛将投资6000亿元重点建设300个项目,并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重点推动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

抢占蓝色产业“高地”

深耕海洋牧场,曾是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缩影,这座海洋城市以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五次产业浪潮为荣耀——

以曾呈奎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采取人工低温培育法培育出海带夏苗,为中国海藻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张伟权研究员将南美洲白对虾成功引入我国,并取得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的重大突破;上世纪80年代,张福绥院士引入海湾扇贝,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体系;雷霁霖院士提出“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催生了以鲆鲽类为代表的海洋鱼养殖产业;张国范研究员在国际上首次将皱纹盘鲍种内杂交和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最终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的新品种。

如今,在青岛,“蓝色经济”决不是过去的捕鱼晒盐、“靠海吃海”。

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又比海洋经济覆盖的范围更广。李群认为,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青岛要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抢占海洋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快形成以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蓝色硅谷”,青岛着力坚持“科技立谷、创新强谷、体制活谷、开放兴谷、生态建谷”的原则,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引领科技创新和蓝色产业发展。张惠介绍,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一带即南起崂山科技城,北至即墨温泉镇,沿海岸线形成一条蜿蜒的创新走廊;“一园”即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产业园。

“硅谷”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在更少的土地上产出更高的价值。在青岛,海水种苗繁育、海洋材料技术、海洋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水资源利用、海洋仪器装备等六大海洋特色产业化基地,已成为蓝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蓝色产业化基地,是青岛建设“蓝色硅谷”的重中之重。正在崛起的崂山生物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青岛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已经成为“蓝色硅谷”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培育中心。青岛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海洋防腐产业是海洋领域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青岛市将防腐领域高技术掌握者——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25所青岛分部、青岛港等13家单位联合起来,组成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条海洋科研、产业化基地为主线的海洋防腐科技创新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海洋腐蚀损失减少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憧憬着美好的“蓝色梦想”,青岛一定能够承担好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历史重任,当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