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十二五” 再创山东新辉煌
发展基础坚实发展环境有利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一五”时期,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9169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五年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
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7?57?32.3,调整为9.2?54.2?36.6。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年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五年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企业改革重组取得较大进展,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累计进出口总额703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3.9亿美元。
(二)发展环境总体有利
从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曲折,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都为“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三)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经济实力提升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省正处于人均GDP由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新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也是综合实力、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加速提升的阶段。
城镇化发展动力充足。未来五年,我省城镇化率将由49.7%提高到55%。城镇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空间结构。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实施前景广阔。国务院批复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强力引擎。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纲要》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规划理念,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主题主线目标”,我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23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在主要指标的确定上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了提质增效。“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指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比“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均低1个百分点,主动“变档减速”。
突出了富民目标。体现中央关于“两个同步”的要求和富民强省的目标导向,《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
突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纲要》提出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强调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了绿色发展。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增加了二氧化碳、氨氮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3个约束性指标,总共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7个是与绿色发展相关的。
突出了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纲要》23个主要指标中,有10个指标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5个是与民生相关的。
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
根据“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抓好六大重点战略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快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做优农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的装备和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强工业,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服务业,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服务业。
(二)加快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基础。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先发展教育,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基本实现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三)统筹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把产业布局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我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鲁南部分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同时国家批复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要抓住和用好难得的重大机遇,推进海陆统筹、区域联动、融合发展,支持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跨越,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以扩大供给、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主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期间,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100个重大项目,推广100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建立30个生态工业园区,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抓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求突破,靠开发增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