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蓝黄"两区"融合 错位发展 统筹推进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已经实施两年多,“黄三角”晋身国家战略也刚好两周年,两年来,山东省滨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两个规划的叠加区域,抢抓机遇,以黄蓝“两区”规划为统领,努力实施“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两区”融合,错位发展,统筹推进,真抓实干。
两年来,滨州市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建设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单位、企业和个人。
生态优化,城市品位日益提升
根据国家《规划》,滨州坚持生态优先,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为统领,着力进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滨州市围绕建设生态滨州、美丽滨州、幸福滨州的目标定位,按照“四环五海、生态滨州”规划,以“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为中心城市建设特色,注重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了一个集林草、蓝天、湖水于一色,融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四环”拱卫、“五湖”映衬、“72湖”相间、“108园”点缀的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滨州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黄河三角洲气象保障中心已经奠基。数字滨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成启用滨州市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黄河文化博览园、孙子文化产业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以及滨州新、老八景建设,与即将建成使用的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大剧院“三馆一院”,使城市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市民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和市民公共卫生中心加快完善和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交通条件改善,区位优势明显
滨州北接京津冀,西靠省会城市济南,与天津滨海新区海上距离60海里,距首都北京三个小时车程,是山东省的北大门。
国家“黄蓝”两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滨州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滨州至济南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滨州港至荣乌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滨州港是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四大港口之一,港区17公里一级公路和港口两个3万吨级泊位年底将建成运营;高等级疏港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按照4C级支线机场标准建设的大高通用机场,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民航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既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德滨烟国家干线铁路、规划建设的黄大铁路,将使滨州区位优势进一步成为发展优势。
长深高速、荣乌高速等四条高速和在建拟建的滨德高速、济滨高速共六条高速公路及两条国道在滨州市境内穿越或相交。滨州成为我国东北地区、京津地区连接华东地区和长三角中心城市最顺直、最便捷的通道节点,是交通部确定的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
未利用土地、海域助力滨州腾飞
滨州市版图面积、人口和未利用地都占到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三分之一以上。拥有海岸线240公里,未利用地达182万亩。大量的未利用地和海域,成为滨州市“两区”建设的突出优势。
国家《规划》批复实施后,2010年4月,在盐碱荒滩上,北海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启动了5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并由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积极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滨州市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将包括沾化、无棣两县的部分区域作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验区。对区域内百万亩未利用地,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用地、宜农开发用地和建设用地范围。科学规划建设占用未利用地备用区,建设“飞地经济”实验园,用于高效生态产业项目建设,为国内外企业家合作创业提供条件。今年10月份,滨州市启动12.5万亩的未利用地开发起步区建设。计划5年内,完成50万亩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和20万亩建设用地开发任务。
北上南下,招商求贤谋发展
滨州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作为深入推进“两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先后在香港、台湾、浙江、福建等地开展大型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第九届国际家纺节等系列活动,共达成签约项目146个,涉及金额达1662亿元。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近10个国家的55名博士、专家与滨州市企事业单位签订56项合作协议。近年来,滨州市实施了引进海外人才的“526工程”,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10处引才工作站,落实国外引智项目94个,引进外国专家达到195人次。
目前,滨州形成了纺织家纺、装备制造、油盐化工、粮油果蔬加工、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4家,培育了一批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上百亿、超千亿的骨干企业。
“筑巢引凤” 搭人才舞台
黄三角建设需要产业驱动,更需要科技和人才的强力支撑。为给高层次人才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环境,滨州市先后出台20多个综合性文件及配套政策,形成了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机制。目前,有19位“两院”院士与滨州长期合作,有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一大批国内外来滨专家为“两区”建设贡献才智。
滨州高度重视人才创业、科技研发的载体建设。目前,建有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以及一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支持企业及重大产业化项目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空间。
政策支持 滨州会更好
国家《规划》批复后,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政府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在滨州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在滨州设立“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实验区”。对未利用地开发,省里在审批、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了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安排中央分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予以倾斜;国家和省政府安排了每年24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两区”建设。
在用足用好国家及省有关政策的同时滨州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扩大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土地支持、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收费规定、服务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合作。市公共行政审批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阳光审批平台和阳光交易平台健康运行,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科学运作机制。
“曾被遗忘的黄河三角洲一旦发展起来将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很大的能量。”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三角地区具有正在向国际性区域经济强区发展的巨大潜力,滨州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