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水洋化工区年内彻底关停 “可直排灵江”曾是这里的招商广告
当我们意识到了它的荒谬,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当政府勇敢履行“终结者”的使命,是一种更大的进步
编者按
以整治促转型,抓环境惠民生。
近年来,台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环境问题随之更加突出,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我市坚持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对医化、铅酸蓄电池、电镀、熔炼、拆解、印染、造纸、制革等八大行业,全面开展地毯式排摸和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产业转移、转型、集聚过程中,台州始终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严格执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坚决否决“两高一资”项目和“低、小、散”项目,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本报今日刊发的临海、椒江、路桥三地对医化、重金属、熔炼行业的污染整治报道,既是直面历史,更是关注现实。
今年9月,台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化学家蔡道基在南京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更以一种科学家的理性直言:台州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要干“要钱不要命”的蠢事!
上世纪80年代,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30多家医药化工中间体企业在美丽的马头山脚下集聚,为临海经济创造了“水洋速度”。
不过,随之而来的化工臭气,却让经过此地的司机们,关窗驾驶,屏住呼吸。一度,这里被称为“台州第一臭”。
2004年10月,“811”环保整治风暴席卷浙江大地,绿剑出鞘,水洋化工区在全省第一个“摘帽”。
如今,行走在104国道上,两边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已很少闻到臭气;台州“母亲河”灵江的江边,也能觅到鱼虾欢跃的踪影。
这几天,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剩下的6家企业年内将全面关停,水洋化工区将彻底脱胎换骨。马头山下,一片青山绿水景象重现,指日可待。
“地理位置优越,可直排灵江”
水洋化工区毗邻黄岩。上世纪80年代,黄岩江口一带成了全国精细化工基地,受其影响,临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拉动古城南大门的发展。
于是,一批染料、医药化工中间体等生产企业,逐渐在临海沿江镇,即美丽如画的马头山脚下集聚。
鼎盛时期,曾有32家企业进驻,既增加当地税收,又解决了附近清潭头村许多村民的就业。
“水洋速度”,一时成了临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代名词。
矛与盾永远是对立统一的。引进项目初期,为加大招商力度,还闹了个大笑话:当地政府在台州一家媒体上刊发广告称“地理位置优越,可直排灵江……”
引进项目后,由于在产品结构、污染防治、环保“三同时”等管理上,缺少严格把关,当地环境质量急转而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我是做水果批发生意的。临海到黄岩必过此地,那时候,真叫难受,臭得恶心。”临海市民张成标说,每次驱车路过马头山脚下,自然就捂起鼻子。有一次,因为单手驾驶,差点出了事故。
就是在化工区企业上班的村民,回想当年,也有说不出的滋味。
清潭头村的老章说:“村里有企业,村民上班有收入。但每天生活在臭气中,迟早会出问题的。”
同样,因为大量排放的废水,周边的江河断绝了小鱼小虾的踪迹。“台州第一臭”,因为104国道贯穿化工区,臭名也随着臭气远扬。
亡羊补牢,这是一本教材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2000年,当地政府先从废水治理着手,先关停了区块内越丰化工等一批染料化工重污染企业,外迁永太化工等企业。
2004年,浙江启动“811”环境整治活动,水洋化工区自然成了重点监管区域。
临海市政府痛下决心,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关停并转企业、叫停重污染产品和重污染工序,开展清洁生产、整治区域环境等行动,连打组合拳,将化工区内的几十家企业整合成6家。
到2005年时,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成功“摘帽”,化工区也基本上消除了恶臭。
10月25日,记者在化工区转了一圈,已经闻不到浓郁的臭味了,一些厂房人去楼空,显得有些安静。也有一些厂区,正安排非化工类产品生产——一切正悄然生变。
“这是一本教材啊。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临海退休教师赵明德从事环保志愿活动10多年,写了2万多字的建议书。
赵明德说,当初化工区块形成前,相关部门要是多论证、多规划,就可避免许多的尴尬和损失。
“说实话,从2005年开始,除了阴雨天,平时进出村口,已不觉得臭了。”记者在清潭头村走访时,许多村民说,希望水洋化工区早日彻底搬迁,还马头山下一片青山绿水。
提前一年终结“半条命”
尽管当时通过了区块环境整合整治验收,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潜在污染,也有可能出现反弹。
临海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由于受到严格的环保审批限制,整治后的6家企业,环境污染整治资金投入顾虑重重,老化的治污设施与防治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化工区的“三废”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有人感慨:水洋化工区只剩“半条命”,该何去何从?
水洋化工区的出路在哪里?能否脱胎换骨,在区域整治中实现“新生”?这两个问题,考量着政府的决心和智慧。
为防止走“整治——反弹——再整治”老路,当“811”新三年行动拉开序幕时,临海市政府又将其列入重点工作,原2012年彻底关停化工区的计划,决定提前一年实施完成。
目前,记者从临海市环保局了解到,整个“关停迁”工作已倒计时,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按照《临海市水洋化工区综合整治意见》,多部门联手,落实关停或搬迁企业在土地、财税、搬迁补偿、职工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整治期间的违法违规企业从重处罚,以罚促关,形成关停的高压态势。”临海环保局污控科负责人说,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也得到了企业的配合。
截至今年9月底,新星医化完成关停退出,生产设备已拆除,900余万元财政补偿已到位;浙江东东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已停产,处于政策兑现阶段;其余4家企业计划到11月底停产,年底前完成关停退出。
阵痛后,变“心”迎新生
人们不禁要问,当昔日辉煌的化工区退出历史舞台后,留下的是一片废弃的“空城”吗?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临海市沿江镇党委书记张友辉说,他们一边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年底彻底关停化工企业,一边积极引进一些低碳、优质项目,力求用最短时间度过这段“阵痛期”。
他们计划将现有的三类工业用地转为一二类工业用地,引进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有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和土地资源,让沿江区块加快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利用腾笼换鸟的机会,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升级目标。”据临海发改局工作人员透露,一些机械制造、塑料制品等行业正陆续进驻这里,一些生态型生产企业,也正在与沿江镇洽谈,表达了来此发展的意向。
彻底变“心”后的水洋化工区,将如凤凰涅槃般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