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整体剿灭”还是“戴罪立功”
互花米草生死去留再起争议
来源:董立万 发布时间:2015-05-21 03:48:16
互花米草的生死去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日前进行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中,中华环保基金会在沪组织评选绿色创业投资方案时,一个有关互花米草综合利用的方案引发热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外来有害物种罪不容赦,应当“赶尽杀绝”、不留后患;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应该让它“戴罪立功”、化害为利。那么,是“整体剿灭”还是“戴罪立功”?互花米草的生死去留,看来还有待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互花米草原生于美国东海岸,可以长得比一个成人还高,而且草有多高、根有多深。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当初只是想利用它促淤造地、抗风防潮。可如今,它疯长蔓延,危及本土。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的我国沿海岸滩,均有疯长覆盖之势,已对本土物种造成明显的入侵危害。在上海,互花米草也已在南汇、崇明、九段沙等滩涂上找到“乐土”,对可以净化水质的芦苇等传统物种构成威胁。
对此,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组提出“整体剿灭”方案。据了解,新开发的一种“刈割+水位控制”物理手段,有别于收效有限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法,有望在一定范围内根除互花米草。其原理并不复杂,在互花米草生长关键期割除植株,抬高水位,淹没它们,抑制其生长和蔓延。刈割和水位控制两三个月后,互花米草的根茎便会死亡腐烂。但有学者认为,由于互花米草已与当地的鸟类、底栖生物等形成一定的生态关系,大面积“淹死”互花米草,可能造成“唇亡齿寒”,有损生物圈。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网开一面、化害为利。同济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朱洪光认为,这种天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在各地都被“赶尽杀绝”的希望渺茫,不如加以综合利用,从而加速其数量减少。在互花米草中,易溶和不溶的生物成分几乎各占一半,以往很难被充分地“消化”。朱洪光所在的实验室已通过厌氧发酵工艺使易溶物产出沼气,而剩余的残渣再经过提取纤维造出纸张。
据朱洪光介绍,该方案经过近3年研发,目前在小试中已取得成功,并已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实验人员还在崇明建立收割基地,每平方米范围内可产3公斤~5公斤互花米草,产量10倍于小麦等农作物。根据实验比例换算,若上海地区数十平方公里面积的互花米草都成为生物资源的话,最多可制备1240万立方米的沼气,用它可发电2000万度,同时还能制成3万吨纸浆。从全国范围看,效益更加可观。
与会专家认为,互花米草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人为控制,的确是学术界争议性很大的话题。而这个由同济大学提出的绿色创新方案是否可行,最终还有待于规模更大的中试来验证。
互花米草原生于美国东海岸,可以长得比一个成人还高,而且草有多高、根有多深。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当初只是想利用它促淤造地、抗风防潮。可如今,它疯长蔓延,危及本土。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的我国沿海岸滩,均有疯长覆盖之势,已对本土物种造成明显的入侵危害。在上海,互花米草也已在南汇、崇明、九段沙等滩涂上找到“乐土”,对可以净化水质的芦苇等传统物种构成威胁。
对此,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组提出“整体剿灭”方案。据了解,新开发的一种“刈割+水位控制”物理手段,有别于收效有限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法,有望在一定范围内根除互花米草。其原理并不复杂,在互花米草生长关键期割除植株,抬高水位,淹没它们,抑制其生长和蔓延。刈割和水位控制两三个月后,互花米草的根茎便会死亡腐烂。但有学者认为,由于互花米草已与当地的鸟类、底栖生物等形成一定的生态关系,大面积“淹死”互花米草,可能造成“唇亡齿寒”,有损生物圈。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网开一面、化害为利。同济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朱洪光认为,这种天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在各地都被“赶尽杀绝”的希望渺茫,不如加以综合利用,从而加速其数量减少。在互花米草中,易溶和不溶的生物成分几乎各占一半,以往很难被充分地“消化”。朱洪光所在的实验室已通过厌氧发酵工艺使易溶物产出沼气,而剩余的残渣再经过提取纤维造出纸张。
据朱洪光介绍,该方案经过近3年研发,目前在小试中已取得成功,并已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实验人员还在崇明建立收割基地,每平方米范围内可产3公斤~5公斤互花米草,产量10倍于小麦等农作物。根据实验比例换算,若上海地区数十平方公里面积的互花米草都成为生物资源的话,最多可制备1240万立方米的沼气,用它可发电2000万度,同时还能制成3万吨纸浆。从全国范围看,效益更加可观。
与会专家认为,互花米草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人为控制,的确是学术界争议性很大的话题。而这个由同济大学提出的绿色创新方案是否可行,最终还有待于规模更大的中试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