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5日至16日,山东蓝黄两区网“黄三角”采访团记者实地采访调研了东营市的重点企业、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感受到了东营市黄蓝战略融合,陆海统筹布局,高效生态发展的速度和势头。
东营市是山东全省惟一全部纳入"蓝""黄"两大战略的地市,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市紧紧抓住黄蓝战略融合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黄蓝两大战略实施。
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
行走在东营大地上,记者明显感受到,东营市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备。据市两区办陪同的处长纪清介绍:东营全市未利用地452万亩,占全省的1/5,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东营市创从功能定位上,发展目标上,发展思路上,空间布局上都进行了科学谋划,提出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东营"和"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把东营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先行区、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宜居创业城市。
在确立了实行"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后,东营市深入研究黄蓝一体推进、海陆统筹发展的思路举措,统筹推进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和涉海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构筑"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开发建设格局。目前,东营市黄蓝经济区建设快速推进,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完成较好,实现了黄蓝两大战略的崭新开局。
主体产业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东营市把"六区""十园"作为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快速突破崛起。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投资278亿元的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一期投资41亿元的三大物流园建设,已引进投产在建项目54个,总投资620.4亿元,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已引进飞利浦3D电视、日本安川电机、科隆动力锂电池、德国KH发动机、黄河三角洲国际广场等过亿元项目130个,总投资850亿元,构筑起了高端产业框架,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将成为千亿元产出的开发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湿地公园建成投用,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正在规划建设汽车营地、国际观鸟基地、湿地休闲度假区等大项目,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沿海百万亩滩涂和市属国有农场,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淡水养殖区10万亩、海参养殖区10万亩和现代渔业研发中心,滨海蓝镇建设顺利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引进实施了一批大项目。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总投资71.2亿元的22个首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其中4个已完成。广利港临港产业区,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县区十大产业园区,今年已建设过亿元项目154个,总投资981亿元,成为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坚实步伐
东营市大力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70%。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主要行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地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新闻纸产能居全国第一位,阴极铜、离子膜烧碱、轮胎产能均居全省第一位。重点突破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集中支持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积极培育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培植了渔业、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六大主导产业,渔业、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6%,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18家,培育了海参养殖、大型畜牧养殖和高档食用菌生产三大基地,明年形成30万亩海参、4个万头奶牛牧场、20万吨高档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创新孵化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组建了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青年创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高端领军人才。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去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7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8.65%和18%,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实施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拉开了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黄河水城建设完成投资34亿元,广利河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形成了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的独特城市风貌;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镇化率达到60%。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东营市坚持生态优先,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初步构筑起了"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集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完成投资32亿元、绿化87万亩, 构筑起了"三网"绿化主体框架,被评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编制完成了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恢复提升湿地20万亩。加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部署实施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启动实施中心城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全市41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规划的25个循环经济项目已建成投产22个,重点培育的"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完善。积极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积极推广应用LED、光伏等新光源,清风湖景区成为首个国家级新光源示范区。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东营市重点突破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码头建成投用,实现外轮开放, 总投资16亿元的2×5万吨液体化工等八大业主码头、投资5.5亿元的中海油渤海湾1500万吨石油上岸终端项目开工建设;广利港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投资9.3亿元的东营胜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黄大铁路开工建设,东济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构筑起了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 投资11.1亿元的东营港区段已开工,投资86亿元的滨海新城段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记者了解到,东营市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61.7亿元,同比增长12.3%。1-8月份,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86.5亿元、利税10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和46.7%;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88亿元,增长34.6%。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