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海洋荒漠渐成牧场,海参重回海里生长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3-06-20 10:25:17 

海底造礁后,海参产量大大增加 刘红杰 摄

海参住在“新家”里

初冬时节,正是北方沿海开始船上岸、桨入库的“歇海”时节,可是在莱州湾畔,潜水员们正忙着下海捕捞海参,岸边的渔家女们熟练地过秤、剪肚、扒肠,几口大锅汩汩地冒着热气,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海参特有的味道。因为不懈地打造人工海洋牧场,这里的冬天,逐渐成为收获的季节。

海参又可在海里安家

10,莱州湾的天气不错。因为想亲眼目睹海参捕捞的过程,记者一大早赶到海边。

上午9点半,记者搭乘的渔船出海了。海面上还有几条小船进行捕捞海参的作业,海面上漂浮着长长的黄色管子。“那是潜水员的氧气管子。”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芙蓉岛分公司副经理韩笑冰说。

时间不长,一位大家都称之为“老陈”的潜水员钻出水面,他奋力游到船边,将一个装满海参的网兜举上船。

岸边飘着一股煮海参独特的鲜美味道。“最多的时候,一天煮2万斤。”负责煮海参的韩永杰表示。过去由于海底光秃秃的,这里的海参都是大棚中养的。自从建设海底牧场后,海参就不用在大棚里养了,而是又重新回到海底。

造牧场用的石头最重达一吨

莱州市开发区城港路街道办事处朱旺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景洲是个地道的养殖大户,早在2006,他就开始尝试大棚养殖海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海却要在大棚里养海参,杨景洲有他的无奈。“海里被破坏得光秃秃的,海参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哪能养呢?

山东省海参协会副会长、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山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东方海洋在莱州、海阳、牟平、芝罘四地的海域进行人工造礁,总投资6亿元。

记者了解到,投石建礁时,作业方用大型渔船将石头运到海中,然后用挖掘机将石头投到海里。这些石头小的一二百斤,大的重达一吨左右。除了石头之外,废旧渔船、水泥管件等都是建礁的好材料。据业内测算,建设一亩海洋牧场,大概需要投放石块1千多立方米。

“人工造礁,前两年主要是投入期,现在慢慢见到效益了。前年收了几万斤海参,去年收了十几万斤,今年到目前为止收了35万斤。”

五六年时间海洋荒漠变“银行”

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人工鱼礁科科长杨宝清提供的一份水下拍摄资料中,记者清楚地看到,同一片海域,人工造礁前,一片光秃秃的海底,没有海草、没有鱼。人工造礁后,鱼儿在藻间穿梭,海参、鲍鱼趴在石头上,藻类随着海流摆动。更有梭子蟹用钳子夹着海参在水底跑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人工造礁是治理海洋荒漠化,打造海洋牧场、恢复渔业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杨宝清说。

一块块原本光秃秃的石头要长成布满藻类的礁体,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在海底形成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牧场大概需要五六年时间。这期间,除了初期投入的石头和海参苗,还有每年的海域使用金。但浩瀚的大海不需要投药、喂食,一切都依靠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五六年过去后,这片海洋牧场就会成为“海底银行”。

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张秀梅解释说,人工鱼礁在海底形成突起物,从而形成上升水流,带来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能促进浮游生物增多,进一步满足鱼虾类的生存需要,这样能量一级级传递,就可以完成一个食物链条;这些礁体还可以吸引大量的海洋生物自然附着,大量的藻类、贝类可以迅速增殖,保护了珍稀的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链接

今年全省造礁投资1.4亿

人工造礁打造海底牧场的优势逐渐显露无遗,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站长王熙杰介绍说,2011,山东省级以上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在建扶持项目共计25,累计投资近1.4亿元。礁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鱼类放流、海珍品增殖和藻类移植。

目前来看,因投资巨大,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是企业。东方海洋、好当家等上市企业已经把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主要融资投资方向。“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有在我省投巨资建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的意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不过,我省目前的人工造礁,除日照前三岛是聚鱼型为主的以外,其他都是以开展海珍品增殖为主。而公益性的藻礁、保护礁等项目还是空白。不知何时,无边的近海荒漠能再度成为青青的海底牧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