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部分企业产业转移已到“临界点”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9:56:34 

新华网上海11月2日电(记者吴宇 高少华)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证实:近两年来,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内陆市场等综合因素考虑,的确有部分沿海企业正在向中国内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以“全球工厂”著称的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已到“临界点”。

在近日此间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论坛上,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院长曲建公布了这项抽样调查的发现:珠三角地区“外迁”企业共涉及18个制造行业,占比最大的两类企业是机械和玩具,其次是仪器仪表、塑胶、食品和电子信息,纺织、印刷、钟表、化妆品、家具和工艺礼品行业也占一定比例。

从“外迁”地区看,广东省内占了六成,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区以及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占了近四分之一,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占5%以上。

不出意料的是,珠三角企业主要是由于沿海城市房地产价格和厂房租金太贵、沿海人工成本太高、沿海无法满足企业用地需求、水电气价格太高等原因而“被迫外迁”,但为了占领内陆地区市场和利用当地资源的“主动外迁”也是一大诱因。

曲建认为,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沿海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定要打破地域局限,实施跨区域拓展;对资源依赖较为严重的沿海企业,也会主动实施产业转移,将中国中西部地区或邻近国家视为资源来源地。而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对经营成本较为敏感,受沿海地区经营成本日益上升“驱赶”而“被迫外迁”的成分较为明显。

调查显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吸引沿海部分企业产业转移过程中,有两种模式值得关注――集群吸引和策略投资。

前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即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的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及其配套服务项目竞相前来投资落户;后者是指相关企业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利用中西部地区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改制并购等方式注入投资,接替原公司的业务、技术或品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或品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虽然中国中国沿海部分企业产业转移已到“临界点”,但由于中国腹地广阔、人口众多,这种“外迁”中的相当一部分有望梯级过度至中西部地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少还可延续十年左右。同时,中国周边相关国家也可以从中受益,实现多赢。

据曲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产业布局大约每过25年左右就要经历一次转移、调整。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已具全球影响力,中国沿海地区近期的产业转移由此也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制造业的全球版图。

他指出,对于中国沿海地区而言,过去30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形成了“海外接单和进口原料-沿海加工-返销国际市场”的制造中心模式。随着产业转移不断深入,今后需要向“接单服务-内地加工-内外销市场并重”的服务中心模式转变。上海进入“十二五”规划后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是一例。

霍建国认为,中国沿海地区今后应重点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扩大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也应合了作为国家级综合类工业大展的本届“中国工博会”的主题――“创新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