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黄海渤海交汇处的长岛,随着秋风渐起,海浪渐高,海上交通时而中断,仅仅7公里的海路不时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
正在实施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将改变长岛人的生活。按规划,长岛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岛,为此,将建设一批包括交通设施在内的重要基础设施,突破制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初见端倪。
海陆渐趋融合
翻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可以看到,这一区域既包括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也包括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既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主体区,也有包含了山东省全部内陆腹地的联动区。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就提出要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但与“海上山东”的设想不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目光不只局限于海洋和沿海地区,而是要把海洋与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
自今年1月4日蓝色经济区获批以来,统筹海洋与陆地谋划发展布局成为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全新的发展理念。
实现“海”与“陆”的有机结合,产业链是纽带。山东确定了以3345公里海岸线为轴线,集中打造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和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其中,既有“深蓝”的海洋产业,也有“浅蓝”的临海产业和“泛蓝”的涉海产业。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主体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内陆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在制定7个沿海城市蓝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内陆地区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使沿海与内陆融合发展。
壮大实力新空间
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200多个海湾、32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优越的地理区位赋予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先天条件。如今在山东沿海,感受明显的是,无论从发展空间还是产业规模来讲,山东正逐渐变大。
在烟台,迄今我国批准建设的最大的海上人工岛群——龙口人工岛群围填海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个形似“锦鲤”的填海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总投资约200亿元,陆上8平方公里的配套区域也在同步规划建设之中。地处潍坊北部的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东重点建设的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一。目前,区内有260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建,协议总投资1000多亿元。依托骨干项目,这里将建设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还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凝聚力。按照规划,国家在财政税收、投融资、海域和土地使用、对外开放等领域赋予了山东66项重大扶持政策和支持事项。近期,山东正在研究制定鼓励企业以资本、资源、品牌为纽带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培育10家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3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团、2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循环经济企业集团。
产业升级新引擎
山东东方海洋(15.16,-0.09,-0.59%)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从当作废料处理的鳕鱼皮中提炼出可有效提高肌体免疫力的胶原蛋白。价值1.4万元的10吨鱼皮,可提炼40万元的胶原蛋白,进一步加工还能生产出价值1250万元的高档生物保健品。
以科技为先导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搭建了全新平台。青岛市确立了打造蓝色硅谷的宏伟计划。当地一方面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海洋科考船等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重点发展与蓝色经济相关的学科专业,创建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山东省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市政府正在抓紧推进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碳排放交易所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山东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支撑体系将因此进一步完善。
今年上半年,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0430.1亿元,增长11.7%,占全省的47.7%;1到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