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美好的未来”。面对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我们明显感觉到,气象
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党组书记、社长陈新洲亲切交谈。 |
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年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它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山东气象部门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带着这些问题,在“世界气象日”前夕,我们邀请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到新华网做客。王建国接受了新华网的访谈。
【主持人】王局长,非常高兴能就有关气象问题和您进行交流。我们开门见山问一个问题,去年冬季我国南方发生了雨雪低温冰冻灾害,山东的情况怎么样?
【王建国】谢谢主持人,很高兴能和新华网的朋友们进行交流。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我国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山东省冬季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少。季内出现了多次大风、大雾、降雪及低温冰冻现象,交通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全省平均气温12月较常年偏高,2008年1月、2月均略偏低;降水量,2月显著偏少,12月和1月偏多;各月日照时数,2月偏多,12月和1月均偏少。
与南方相比,山东省冬季虽未出现大的气象灾害,但全省气象部门严阵以待,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抢险救灾移动气象台一直处于临战状态,随时准备迎战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和支援南方抢险救灾。
【主持人】2007年山东的主要气候特点及其背景是什么?
【王建国】2007年是山东省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4.2℃,与1998、2006年同列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年内,除7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外,其他各月均高于常年,其中2月的平均气温为1951以来同期最高值。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明显偏少。其中,年初年末异常偏暖;春季持续偏暖,4月初受强冷空气影响,农作物遭受冻害;夏季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城市洪涝灾害严重;秋季出现历史上罕见的连阴雨天气,农作物受灾严重;年末出现大范围持续大雾,严重影响交通运输。
这里有这样几个背景。
首先是新的拉尼娜事件开始并已形成。热带太平洋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07年1月底结束,2007年2月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逐渐转冷,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异常冷水明显西伸,8月,尼诺(NINO)Z区综合指数达到-0.6℃,标志着拉尼娜状态的开始。到目前为止一直维持该状态,已经形成拉尼娜。通过对目前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南方涛动(ENSO)的监测和诊断分析,结合模式对未来大气海洋状况的预测,拉尼娜事件将可能维持到2008年5 月。
其次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和结束偏晚,强度偏弱。2007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21日(5月第5候)爆发,比常年略晚。南海夏季风结束较多年平均时间(9月第 6候)偏晚3候。2007年南海夏季风的强度指数为-1.3,较多年平均偏弱。从逐候季风强度的演变来看,5-7月总体偏弱,8月以后呈波动状态。 2007年夏季(6-8月),阻塞高压不活跃,冷空气偏弱,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位于黄淮-江淮流域、西南地区东部和华南西部,上述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 30%~50%。
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王进业就气象新闻报道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
再者,北半球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小。2006/2007年冬季,北半球积雪面积整体上较常年同期略偏小。其中,欧亚大陆的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略偏小,我国整体的积雪面积及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2007年春、夏和秋季,北半球总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小,其中欧亚大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面积均较常年同期偏小。
【主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都发生了哪些天气气候事件?在我的感觉里,去年这类事件非常多。
【王建国】你的感觉很准确。就2007年来说,山东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往年频次高,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非常大。
3月3-5日,全省出现了寒潮、强降水天气,沿海瞬时最大风力达13级以上。大风诱发特大温带风暴潮,其中,渤海湾、莱州湾风暴潮为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灾害造成3人死亡,7人失踪,受灾人口达64.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9.65亿元。
4月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省气温骤降,由于前期气温持续偏高,农作物发育期提前,鲁南、鲁西南等地正处于开花期的果树及处于拔节期的小麦遭受不同程度冻害。
7~8月,强降雨频繁发生,其中,7月18~19日、25~31日,8月6~7日、9~12日、15~18日的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较大影响。7月18日,济南市区1小时(17时20分至18时20分)最大降雨量达到151.0毫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是1987年"8.26"特大暴雨1小时最大降雨量(101.9毫米)的近1.5倍,降水强度理论计算值为200年一遇。章丘最大瞬时风力达34.0米/秒(12级)。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时间短、强度大,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7月18日,栖霞市观里镇遭受龙卷风袭击,7月30日,菏泽市部分县区遭受龙卷风和暴雨袭击,均造成农作物受灾,房屋损毁,通讯、电力、供水中断。
受雷暴天气影响,雷电发生频繁。其中,8月9日19时至10日13时,仅济南市就出现雷电3785次,平均每分钟有3.5次雷电发生。春夏季全省共出现8次雷击事件。
9月26日至10月7日,全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长时间连阴雨天气。此时正值农作物成熟后期和收获期,持续大范围的阴雨寡照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农作物损失严重,全省大部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
全省年内共出现15次大范围大雾天气,其中12月19~23日出现年内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预警级别最高的一次大雾天气,全省大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济南国际机场能见度最低不足5米。大雾导致交通严重受阻,污染加重,空气质量持续下降。
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接受新华网山东频道总监郝桂尧采访。 |
9月18~20日,受台风"韦帕"影响,半岛和鲁东南大部地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其中,石岛过程降雨量最大,为278.4毫米;沿海平均风力达8级,阵风11级左右。全省受灾人口达96.45万,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
【主持人】这些都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请问王局长,什么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王建国】 当某地的天气、气候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时,就可以认为是不易发生的事件。在统计意义上,不容易发生的事件(值)就可以称为极端(值)事件。如严重的干旱、台风、高温、暴雨等。
目前,国际上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最多见的是采用某个百分位值(如观测值中1%的最大或最小值)作为极端值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则被认为是极值,该事件可以认为是极端事件。也有人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不同分布型的边缘值来确定气候极值,或者取某个影响人类或生物的界限温度作为气候极端值或阈值(如高温日数、霜冻日数)。事实上,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事件等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
从统计学角度讲,气候平均值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极端值的变化,例如温度平均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极端高温、低温。但是,由于平均值和变率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由平均温度变化引起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的变化复杂化。极端气候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很大。
五、全球变暖将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当代气候变化最核心的问题是由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从物理机制分析来看,温室效应加剧会使地面温度变暖,同时还会使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强,并使得地表蒸发加剧,这意味着大气水分可能增多。地面蒸发能力增强,将使干旱更容易发生,同时为了与蒸发过程相平衡,降水也将增长,易于发生洪涝灾害。由于气候增暖之后,气候系统中水循环过程加剧,降水率提高会引起大气潜热释放增加,从而影响到风暴的强度,因此,可能还会影响到许多中小尺度的极端天气事件。
温度升高会引起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由此造成高温热浪发生更为频繁、风暴的能量更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频繁,而寒冷极端事件将会减少,并且更多的降水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这将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的出现频率,在一些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也会增多。由于地表(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等)的蒸发加快,世界上许多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较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提高,而在较温暖地区,暴风雪的发生频率减少但强度增加。
观测事实已经印证,极端气候事件有趋强趋多的态势:近50年来,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
有关专家也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预估:本世纪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热带气旋(包括台风或飓风)可能更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主持人】有很多网友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成因是什么。
【王建国】济南的那场大暴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大暴雨的产生需要大气有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冷空气。每年的7~8月是山东省降雨最为集中的时段,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在一年中位置最偏北,其西侧强盛的西南气流从南方携带大量的水汽向北输送到达我省,如果北方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产生大范围降雨,有时会产生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济南"7.18"大暴雨正是在这样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从7月15日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华南沿海加强西伸。18日早晨,已西伸到108°E附近。同时,副高与中纬度华东沿海的大陆高压脊叠加,使得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增大。在大气对流层低层850-700百帕西南气流显著增强,风速都在12m/s 以上,局部地区西南风达到20m/s。强盛的西南气流把华南沿海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并且这股西南风急流中大气近于饱和状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另外,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不稳定能量释放,也是这次强降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前,在亚洲中高纬度(贝加尔湖地区)有低涡东移,低涡后部的冷空气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下。18日上午,低涡南部低槽东移到河北东部,逼近山东。东北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之间形成明显的切变线,在18日傍晚前后到达山东上空。切变线西部的偏北气流与强盛的西南风急流在山东上空汇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这些因素共同触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山东大范围暴雨。
【主持人】那么,城市发生雨涝时应该怎样避险?
【王建国】每逢雨季,城市里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一些内涝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降雨大而急,而且城市硬化路面越来越多,使雨水无法向下渗透,或渗透很慢。另外,如果城市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或运转不正常,使得排水不畅,也是原因之一。城市内涝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不便,甚至对生命财产和城市设施造成危害。
城市市民避险时应该把握一些要点:1.关闭电源、煤气,不要外出,尽快撤到楼顶避险,立即发出求救信号。2.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准备药品、通讯工具。3.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雨天汽车在低洼处抛锚,千万不要在车中等候,要尽快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求援。4.被洪水包围时,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寻求救援。5.不可攀爬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6.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离。
【主持人】还有网友问:去年山东秋季为什么发生连阴雨的天气?
【王建国】秋季连阴雨的形成与大气层中低层有利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秋季连阴雨发生时,一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而且稳定少动,在亚洲中高纬度有西风带小波动槽脊不断东移,不断有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南方的暖湿空气在山东汇合。
2007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整体呈带状分布,位置偏北偏西,且稳定少动。500百帕等压面上,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直达山东上空。亚洲中纬度的巴尔克什湖地区有一西风槽,且多短波槽活动,槽后弱冷空气与副高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在山东上空交汇频繁,为秋季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期间,在大气对流层的低层,长时间维持一东西向切变线。切变线以北为弱的东北风,切变线以南为西西南气流,中高层暖湿气流在低层冷的下垫面上爬升,为连阴雨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上升运动; 切变线以南盛行西南风,上下一致的偏南气流为连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
这些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为连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厄尔尼诺现象,它的含意是什么?去年秋天的连阴天是否和它有关?
【王建国】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是指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冷)的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一般将NINO 3区海表温度距平至少连续6个月达到或高于0.5℃(低于-0.5℃)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或高于0.5℃(低于-0.5℃)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最近一次最强的厄尔尼诺发生在 1997/1998年,最强的拉尼娜发生在1988/1989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诊断结果: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冷水范围在2007年7月开始明显扩大,8月冷水中心强度较7月又有所增强,尼诺(NINO)Z区综合指数达到-0.6℃,到目前为止一直维持该状态,已经形成拉尼娜。通过对目前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南方涛动(ENSO)的监测和诊断分析,结合模式对未来大气海洋状况的预测,判定目前拉尼娜将维持到2008年5月。
海洋温度的异常影响到大气环流的变化异常,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造成我省大部地区秋季降水较常年略偏多,其中鲁南、鲁中西部和鲁西北东部偏多概率在70%以上;我省大部地区秋季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偏低概率在60%以上。因此,2007年秋季连阴雨与拉尼娜事件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