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年来,利津黄河河务局按照省局、河口管理局经济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经济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使经营创收工作与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协调发展。截止9月底,今年已完成经营产值62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2%。
更新观念,营造氛围
水管体制改革完成后,原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施工企业的经营曾一度步入低谷状态。设备老化,经营方式单一,加之黄河基建工程减少,外部工程难以中标等情况,施工企业的生存困难多,压力大。另外,对经济工作的制约因素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越来越多。
面对新情况、新挑战,该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企业建立了科学的考核奖惩、用人及分配制度,明确了经营者的责、权、利。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对超额完成指标任务的进行奖励,超的多,奖的多,只要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盈利,个人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多得。制度办法的实施,充分调动了施工经营职工的积极性。在全局形成了坚持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不畏难、扎实工作不松劲,始终不渝坚持抓经济、抓创收的浓厚氛围。
整体规划,确定目标
为避免经营行为的盲目性,从宏观上指导经济工作的开展,该局年初编制了《利津黄河河务局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以增强单位实力、持续发展力、提高职工收入为目标,依托黄河、走出黄河,做实、做强施工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实施淤区苗木基地建设;搞活社会服务,抓好职工参股项目的效益管理;确保经济收入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全局经济总收入和利润年增长达到8%以上。”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该局基于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黄河水、沙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项目增多,必将拉动利津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现实。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对工程施工、引黄供水、工程养护、跨河交通、酒茶制造、土地开发等6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今年施工企业中标的利津县渔业政府采购、垦利县基本农田整理和河辛路路基桥涵等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项目,就是发挥了施工企业的优势,积极投入黄三角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三项工程中标额达1900余万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注重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工程“创建”工作,树立品牌形象、抢占市场份额。今年春季,连续中标东营市环城流动水系工程、刁口河流路清淤工程和利津黄河年久失修控导整治工程等施工项目,总中标额达3800余万元;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拓宽工程承揽渠道,加大工程承揽力度;三是加强施工管理,对于中标工程项目,改变了往年以合作施工或转包经营的施工方式,由公司组建项目部组织施工,今年自营自管施工项目达到10%以上;四是加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督察,把项目预算管理同项目部负责人以及施工企业职工的收入挂钩,规避项目风险,努力降低成本。在今春刁口河清淤施工中,项目部精打细算,按标后预算进行施工,合理投入,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比项目预算降低了7.8%,实现了项目效益最大化;五是注重人才培养,实践证明,培育好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就会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该局近3年来,先后安置了13名大学生和退伍军人到生产一线工作,目前从事经营工作的32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经过磨砺,他们已经成为该局经经创收工作的骨干力量。
向河道管理要效益。该局把实施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政策中寻找供水开发、河道利用等优势项目的商机。今年春季水政、财务、工管等部门通力合作,按照河道内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办理了德大、黄大铁路桥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工作中做到了依法行政,热情服务,签订了300余万元的工程补偿协议;二是发挥黄河水沙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牢牢抓住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建用土随之增多这一商机,在宫家、张滩、王庄所辖河道内建设优质土场4处,与当地城建部门签订了供土合同,向河道内取之不尽的黄沙要效益。目前4个供土场的存土量达到50万m3,今年已完成供土32万m3,每立方米14元,产值达448万元。随着随着这项工作的实施,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土和节约耕地之间的矛盾,有效的遏制了因城建用土导致的乱掘乱挖农田耕地现象。
调整结构,创新模式,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今春该局在淤区土地开发建设中,创新管理机制,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实施淤区苗木基地建设。通过推行以经营权转让、引资开发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实现了黄河植树绿化投资的多元化。在签署的合同中规定,除土地外,业主不再进行任何投资,但对淤区种植的树种选择、规格标准以及最后处理等具有决定权,收益按照双方协商的比例进行分成。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带动,激发了职工及山东大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市级园林二级资质)等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的育苗、造林热情,今年育苗达到1196亩,完成投资超过400万元。栽植有竹柳、法桐、木金花、紫叶李、大叶垂榆、蘑菇柳、栾树、国槐、黄金槐、紫叶小波、金叶女贞、龙柏、白腊等20多个品种。林间养殖、果品更新、树种多样化等新的经营模式,拉长了淤区林木产业链条,“责任田”式的管理不仅促进了淤背区防洪、生态建设等综合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使职工从繁重的淤区管理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管理和日常防汛业务中,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加强创收项目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了对盐窝浮桥的运营管理,强化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营业收入;加强了对“气调库”资产的管理,对入库果蔬的种类、价格、质量严格把关,通过反季节销售,提高最大附加值;九龙公司酒业、茶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木材加工厂按照市场规律积极运作。以上项目年综合产值560余万元,为全局经济发展作了有益的补充。
加强创新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GSM-3微型水位远程观测系统》是该局历经4年开发、研制、升级、改造定型的新一代经济型远程水位观测仪器,具备数据远距离传输、保存、显示、打印等功能,在办公室内用一台电脑能全天候对多处工程水位同时进行观测采集数据,突破了以往人工观测的老模式,精度高,方便快捷,已应用于河口管理局2011年调水调沙生产运行中,效果很好。该系统在大众网、黄河网、人民网、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15家网络和报刊相继报道,已有多家黄河系统单位和地方水利灌区管理单位前来洽谈合作。目前该局已经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商标设计与注册等基础性工作,下一步将把这项科研成果转换成产品,在社会上逐步推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注民生,建设生活基地,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今年以来,该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项目建设,利用淤背区和基层庭院的零散空闲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果品、蔬菜和禽畜种养。丰富多彩的“菜篮子”,提升了职工幸福生活指数。截至8月底,今年已销售黄金梨5.25万公斤,销售鱼0.5万公斤,桃1万公斤,蔬菜1.5万公斤,花生2000公斤。
一是利用淤背区和庭院的零散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植、养殖无公害蔬菜和禽畜。为实现“四季有菜”,该局根据不同季节,交叉种植了大葱、白菜、萝卜、香椿芽、韭菜、茄子等4个系列17个品种的蔬菜,这些蔬菜生产周期不同,从3月到11月,每周一、周四分菜成了惯例。每逢节假日,全局300余名职工都能分到鸡、鸭、肉、鱼和依托243亩银杏园自酿的银杏酒。随着季节变换还能分到桃、葡萄、黄金梨、花生等果品。二是注重“小杂粮”种植。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市场潜力很大。今春,该局选择水浇条件较好的170亩土地,集中连片种植了大豆、玉米、红小豆、绿豆、花生和薯类等杂粮。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进行生产。目前,种植的杂粮已经端上了职工餐桌。三是注重果品深加工。依托淤背区243亩银杏园注册成立的东营九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利津县第一个通过山东省技术监督局验收和第一批被授予合格生产厂家的酒业公司,已有20多年的经营史,生产的银杏酒、茶系列产品,被国家定位为“无公害产品”。目前已具备年生产原酒200余吨的能力,银杏茶、银杏仁酒、银杏叶酒等系列产品因色、香、味独特,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已打入北京、南京、济南、东营、滨州、德州、淄博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年利润70余万元。
“张滩段发展模式”引领,大力发展段域经济
张滩管理段作为该局基层经济工作典型,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60万元的纯收入。260亩育苗基地、200亩荷塘、100亩葡萄园、40亩黄金梨园、100亩桃园、东关供土场等项目都是依托黄河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增长,推动着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该段管理的14公里堤防、3处险工和2处控导工程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先后获黄委“十五、十一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东关控导被黄委命名为工程管理示范工程,张滩险工、张滩堤防被省局命名为工程管理示范工程,4处工程被河口管理局评为“五强”工程。该段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获山东省“文明建设示范窗口”、“创新示范岗”,山东河务局“第三、第四届职业道德先进集体”等荣誉。该段注重职工技能培养,23人的小段,有高级技师6名,技师11名,2人获“全国水利技术能手”,3人获山东省首席技师,1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4人获山东河务局、东营市首席技师。近年来,这些高技能人才研制出许多创新项目,前面提到的《GSM-3微型水位远程观测系统》以及《冰凌打孔机的研制与应用》,就是该段高级技师裴建军和高级技师刘启研制而成的。这2项创新成果分获黄委一等奖和三等奖。
该段业务优秀、经济发展、队伍坚强、文明和谐、创新成果丰硕,被河口管理局誉为“张滩段发展模式”,正在全局进行推广。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