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的“港口样本”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1:4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928,记者来到青岛前湾港,与码头工人一起吃“班中餐”,一起“指挥”矿石卸船,一起为物流大货车“过磅”称重。在感受到码头一线工人辛劳的同时,也从每位工人的自豪感、归属感中,近距离体验了劳动光荣的“港口样本”。

“朱广田”们的幸福生活

下动车后,记者直接赶往青岛港集团前港分公司“班中餐”食堂。

前港的码头工人食堂是一排黄砖的瓦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在蒙蒙细雨中显得分外洁净。进去一看,品种十分丰富:软炸虾仁、酱油熏鱼、红烧茄子、白水爬虾……各式面点有蒸饺、肉包、烧饼、地瓜、玉米等,让人不禁想食指大动。

围坐一圈,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听党委书记代伟军介绍:我们已经搞了四次“食堂革命”,现在每天的伙食都能保证18个菜品,其中有8个荤菜,伙食标准是23,工人都是免费吃。而且,为了职工的健康,蔬菜都尽量选买无公害蔬菜。为确保安全,每天的菜品都要留样24小时。“对于那些在用餐时间不能下线吃饭的,食堂班组会把热腾腾的水饺和爱心盒饭送到他们的岗位上,保证每位职工都能吃好、喝好。”代伟军说。

饭毕,又到员工待工区转转,只见更衣室窗明几净,每名职工都有宽敞的橱柜,毛巾、拖鞋、洗漱品等一应俱全,摆放整齐。更衣室门外摆放着养着睡莲、金鱼的水缸,对面是一片茂盛的菜地,“家”的氛围很浓。

前港公司装卸一队队长刘艳清指着各色蔬菜对记者说:“这是芋头、那是南瓜、这一茬是水萝卜、那一茬是小白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青岛港一线码头工人中,70%以上都是农民工,大家闲余之时愿意种种菜,全当是娱乐。”菜地之外,则是一排正在建设的新瓦房,是为了便于工人洗澡加盖的浴房,要赶在天寒前建好。

在青岛港,大到政治待遇、经济收入、住房、就医,小到就餐、洗浴、乘车、候工等,事无巨细,都以“让职工满意”为标准。记者发现,在这里,“以港为家”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满溢着幸福的味道。

来自沂南县的农民工朱广田,对此深有感触:“我的工资已从当初的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元,而且年年都有健康体检,过生日发蛋糕,过节发礼品,各种福利都和正式工一个样儿。我早就把这儿当家了。”现在,朱广田弟兄三个都在前港公司工作,港口给他们三兄弟的妻子安排了工作,兄弟三个都在青岛开发区买了房。

“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1330,记者来到20万吨级矿石码头,这是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矿石码头。放眼望去,3台巨大的红色卸船机排成一溜,颇有气势。一艘名为“梅尔迪亚”的巴拿马籍矿石货轮,安静地停靠在泊位里,正在紧张有序地卸铁矿石。

“为什么只看到卸船机在动,却不见人呢?”记者问。代伟军笑道:“因为这里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化作业,虽说下面看不到人,但实际上有20多人在劳动。你看,这台桥吊高达50多米,分监控室、驾驶室好几层,工人们都在上面工作呢。”

雨渐渐大了,记者沿着网状楼梯,抓着钢管扶手,奋力爬上212级台阶,到达最高层的设备间,设备间里,巨大的轰鸣把声音都淹没了,大家相互望着挂满雨水的面颊,对工人们的辛苦心照不宣。卸船队队长管辉在监控室里指着电脑屏幕介绍说:“你们看,卸船机抓斗的运行情况,在这里一目了然。是信息化让监察工作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对于卸船工人来说,每天爬上爬下,高空作业,风吹日晒,已是家常便饭。辛苦的代价,是让码头的卸船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今年82,在“佳诚”轮作业中,青岛港人仅用13小时10分钟便完成了93068吨矿石的接卸,15次打破世界矿石卸船纪录。

1510,在矿石堆场,记者看到每个矿堆都砌成方正的金字塔形,不少装卸工人穿着具有防砸装置的“铁鞋”和鲜明的工作服,正在对矿石堆进行扫尾。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矿石堆外的地面上纤尘不染。代伟军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升级,许多岗位的码头工人已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工作状态。

此言不虚。在前港公司库场管理中心,记者目睹了“鼠标革了铁锨的命”。操作台前方的大屏幕上,整个库场图都显示在上面,场区号、货垛号、货物名称、港存量、入港时间,一清二楚;室内大屏幕上有许多小窗口,整个货场的角角落落,车辆的进进出出,都一目了然。

朱永浩一边操作电脑,一边介绍:“通过这个系统,哪个地方有作业,可以随时就近调配车辆。过去可不行,24小时都要在库场里转,带着大口罩,冬天手冻得都签不了字。现在不需要顶风冒雨去现场,坐在室内,只要点点鼠标就完成了。”依靠信息化,前港公司用50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一年能完成上亿吨的吞吐量,周转率特别高。一个人能干过去三四个人的活。

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港口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青岛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他们鼓励工人结合岗位开展“千项软件”开发。3年来,累计完成群众性“千项软件”开发3781,使信息化技术真正走进了基层、走进了班组、走进了岗位。用青岛港人自己的话说,让鼠标革了铁锨的“命”,也让科技革了危险的“命”,同时,也让职工在世界同行中赢得了尊严。

“秒时代”背后的创新生态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从轮船靠岸到装卸集装箱后离港,青岛港是世界上惟一承诺能在10小时内完成的港口。

这个承诺背后,是港口工人“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先进桥吊技术的支撑。在这里,有着“振超效率”的工人不在少数,库场队司磅员王琳琳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她的创新,青岛港进入“秒时代”。

在介绍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琳琳快磅”“琳琳班组”等多个品牌时,王琳琳开始还较为平静,但一说到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为她发奖牌并对她的“好点子”如数家珍,她的眼中闪着晶莹的泪光。1650,在前港5号称重站,记者见识了王琳琳过人的打字速度,她给一辆货车的过磅时间平均也就十几秒左右。

王琳琳告诉记者:“光打字快不行。为了进一步提高速度,我把原来推拉窗口挖了一个小洞,这样可以节省1,把响铃从桌上移到脚下,又节省了1秒。可别小看了这短短2,当场内车辆积压时,每车节约2,每天可以多过1600,多过240多吨矿石。一年下来,就能多过1万车,车辆长度可以从青岛排到济南。”

来自德州乐陵的普通农民工郭凯也掌握了N手绝活。在码头现场,他和同事一起给记者表演了“铁骑双绝”——用装载机开啤酒瓶,再用装载机倒啤酒入杯,精准度小于2毫米。来青岛港前,郭凯在天津一家民营企业打工,但总有局外人的感觉。来青岛港7年时间,他在各级比武中得到20多次奖励。青岛港给了他平台,他也找到归宿。作为优秀农民工,郭凯去年已经转正。

这些身怀绝技的员工,大都是在青岛港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和技术大比武中涌现出来的。这样的大比武,迄今已举办23届。广大员工把岗位当成舞台,把技术练成了艺术,先后涌现出“毫米神功”“二龙戏珠”“向科妙笔”等1800多个岗位绝活。通过练技术、大比武,青岛港80%以上的技术工人都成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职工焕发出的创新热情,让青岛港向着“秒时代”不断提速。截至目前,青岛港用全国沿海港口1.3%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1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干出了其它港口50100平方公里的活儿,1.5亿吨、350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3亿吨、1000多万标准箱的业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