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一进入仙河镇,两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雕像就映入眼帘,她们是仙河镇的标志,同时也象征着这座小镇与黄河三角洲一起在现代化建设中齐飞翱翔。
仙河镇坐落于黄河三角洲,南依黄河、东临渤海,西靠河口区,东港高速公路横贯全镇,作为东营市“五大卫星城”之一,也是东营市对外开放的北部门户。
自1992年建镇至今,虽然刚刚经历了19个年头,今天的仙河镇却让身临其境的人难以忘怀。
经济发展大步跨越:大型项目相继投产、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改制企业焕发生机、高效生态农业铸成品牌……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道路大面积翻修;三网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公益设施不断更新改造……
民生工作稳步推进:人性化的流动人口管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投资500万元全部完善了村级道路设施和农村文化大院、小康书屋建设;统一标准、同一格局的农村贫困户住房……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仙河镇作为两大战略交汇叠加区域和发展最前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党委书记张英然为班长的仙河镇“一班人”审时度势,确定了“工业培强、三产调优、农业创品牌、城镇出精品、群众得实惠”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临港、油区、土地、海洋四大优势,瞄准建设黄蓝经济先行镇、宜居宜业示范镇、和谐城乡样板镇和临港生活服务基地四个定位,努力谋求仙河的再次飞跃。
大手笔带来大发展
实施项目攻坚 助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工业对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群众收入提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把壮大工业经济放在一个关键位置。”仙河镇党委书记张英然说。
“筑巢引凤”是仙河镇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一步。近几年,镇政府始终将工业园区作为提高招商引资承载能力的发展平台,为优化发展环境,投资510万元实施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网、电网和路网不断完善。
“这只是一个开始,招商引资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不二法门。”
近几年,仙河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专业招商组,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和以港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到广州、浙江、北京、江苏等地搜集招商线索,先后组织人员赴北京、大连、烟台等10多个城市开展外出招商120余次。
“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28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投资5.8亿元的华能新能源风电项目、投资4亿元的日泰管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或开工投产。大项目的进驻在助力镇域经济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仙河镇的影响力。仅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项目就达到9个,计划引进外资27.62亿元,实现了招商引资的再次超越。
“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我们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努力促进企业项目顺利落地投产。”镇长王云涛告诉我们。
继海星海水综合利用项目、农神林木试验项目、桩西玻璃钢项目等10多个过千万项目陆续顺利投产运营后,2011年初,仙河镇又分别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副书记任组长的三个项目包靠小组,重点推进投资15亿元的山东宝沃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供应及管材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澳亚万头奶牛养殖项目――这些大项目,是仙河经济的发动机。
高质量、高密度的招商引资,以及对企业项目的强力支持,使仙河镇域经济迅速发展,重大项目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总量不断膨胀。截至目前,全镇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93亿元。
专业化集约化 特色品牌农业生机勃勃
“农业上,仙河镇传统农作物种植数量都很少,总共不超过3000亩。要想取得突破,必须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带动农业创品牌。”张英然说。
围绕河口区确定的“一带两园四基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格局,仙河镇发挥优势,重点发展形成了大闸蟹、乐和苇地、海参和浅海贝类护养等特色渔业基地。他们针对滩涂、荒碱土地富足的农业资源现状,重点打造了三个万亩农业生态基地,即万亩海参养殖基地、万亩大闸蟹养殖基地、万亩奶牛养殖基地,形成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化生产方式。
通过大企业带动高效生态农业振兴是他们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依托山东海星长盈集团和东营乐和农业开发公司两大农业龙头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万亩海参养殖基地和3万亩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集中布局水库养殖区、苇地养殖区、鱼蟹混养区、池塘养殖区等区块,年可出产成参60吨、河蟹20万斤,实现产值1200万元。另一方面,成功引进投资5亿元的东营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河口牧场项目,推动奶牛规模化养殖、牧草种植及乳制品深加工等链条产业,建成后,年存栏奶牛可达1.4万头,产奶量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千头奶牛小区建设。
此外,他们还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鼓励发展了东亚飞蝗、莱芜黑猪养殖、野猪养殖、农神林木等特色农业项目。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家,带动全镇40%的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成为全区强农富民的特色养殖项目。
盐碱地上崛起生态宜居“新城”
走进仙河镇,你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绿色环抱中的楼群,鳞次栉比,风格独特。小区内各种雕塑、小品点缀其间,让人仿佛进入了梦想中的童话王国。
多年来,他们始终把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临港生态宜居创业新城”的发展目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建设与城镇管理良性互动,把仙河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滨海城镇。
今年4月份,在与辖区内油田、济军生产基地等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仙河镇油地军共建座谈会,就区域内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达成共识。仅上半年,就投资760万元,实施了神州路十分场路段、兴凯湖路海星段和汉江路西首景观改造工程。
除了修路,他们大力实施城市洁净工程。今年,政府投资13.5万元购置了垃圾运输车辆,通过招标确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初步建立了“村收镇运”的运行管理模式,外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此外,“三网”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先后实施了仙河植物园、神州路盲沟排碱工程、振东路、滨海路、神州路、兴凯湖路及中心渔港路等绿化工程、卫东片农田林网建设等,建设盲沟62条,栽植树木40万株。今年上半年,多方配合完成了河仙路土方工程,新增林地248亩,种、补植各类苗木12.6万株。并先后引1400万方黄河水进入城区水系,营造了林水相映的城市环境和生态氛围。
同时,他们还依托区位优势,整合神舟、方圆等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中海油原油合作运输平台,打造集餐饮、物流、商贸、旅游、家居为一体的临港服务基地。大手笔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仙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并荣获“山东省旅游强镇"荣誉称号,一个现代化的港口配套服务基地和生态宜居城镇日渐成型。
仙河人的“幸福生活”
“本来陪老人过来咨询些问题,想着前一阵镇上干部到我们家了解情况,还说有什么困难给他打电话,就试了试,没想到人家二话不说陪着咱跑这跑那。咱政府的服务真是贴心!”来镇民政所办事的小伙小于笑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仙河镇深入开展“四访四问五送真情”活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加强与广大群众的沟通联系,听实话、解实情、办实事,使便民、利民、贴心成为政府服务的主旋律。
在仙河镇,“服务意识”已融入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心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主题。
为农民、商户送来“及时雨”。今年,由仙河镇牵头,河口区农村合作银行面向该镇农民、商户推出了“益农365”小额低息贷款服务项目,办理手续非常简单。振东村的老宋就是受益者之一。从去年冬天,老宋和几个朋友商量联手搞生态养殖大棚的事情。镇上有优惠扶持政策,包村工作组现场指导,就差启动资金没有着落。“益农365”就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将基础教育置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解决农村及流动人口子女入托问题,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今年镇政府投资700万元新建2700平方米的中心幼儿园一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投资170万元新建800平方米的村级幼儿园一所,两所幼儿园建成后完全能满足农村及周边地区外来人员子女的入托需求。家在南方的刘先生在仙河镇做生意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孩子快到入学的年龄,在哪儿上学成了刘先生挠头的难题。然而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刘先生,外来孩子入学问题已经协调好,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享受跟本地孩子同样的待遇,这让刘先生欣喜不已。
温馨工程惠民生。由于外来企业多,仙河镇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为此,他们创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投资100余万元在流动人口密集的仙河商贸城建设200平方米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在计生服务、法律咨询、子女入学入托手续办理、暂住证办理、就业咨询、低保救助等方面实行“一站式”综合优质服务,在全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他们还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配备了农村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硬件设施,配齐幻灯放映、计算机、图书、音像资料等,有力提升了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率,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仙河镇,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民生服务。在城乡低保救助方面,他们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对辖区内六个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98%以上。此外,在优待抚恤、双拥工作、残疾人、老龄工作等方面,他们也都做了大量务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始终立足关注改善民生,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城乡样板镇。
“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无论本地外地,无论富裕贫穷,无论男女老幼,都过上幸福、安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新生活――这是我们永恒的发展主题。”采访结束时,张英然这样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