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明年的出海时间会比较长。按照目前的规划,明年3月到7月,‘蛟龙号’都将出海工作。期望今后每年都有科学家提出应用需求,让‘蛟龙号’每年都能用起来。”昨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兼职教授、“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在第128期新民科学咖啡馆中坦言,载人潜水器为科学家提供了探求深海奥秘、探寻深海资源的平台,对它而言,深度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应用作业。
不再一味追求深度
“下潜深度不是我们团队的首要关注点,载人潜水器挑战深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崔维成在昨晚的“科学咖啡时间”反复提及这一观点。
据介绍,“蛟龙号”属于国际上第二代载人潜水器。一个月前完成的5000米海试,意味着“蛟龙号”已进入深海极端环境。
“‘蛟龙号’是按照1、3、5、7千米的进度开展海试的,公众可能对下潜深度的推进比较感兴趣。其实,从科研应用的要求来说,6000米以内的水深就可以做很多科学试验和探索了。”崔维成说,对一项科学工程,公众和研发者的关注点有很大不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除深度外,公众还对在那么深的海底潜水器如何确保密封性、如何承受巨大压力、潜航员的生理机能会不会受影响等问题很是“紧张”。“而我们关心的是‘蛟龙号’的整体功能发挥。”崔维成说。
海试初获应用成果
令人欣喜的是,“蛟龙号”此次5000米海试已表现出接近应用型潜水器的技术状态,并且将科学家纳入海试团队中,在有限的海底作业时间中取得了不少科学收获。科学家首次获得了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及邻近海域的高清海底图像,首次在这些海域的海底录像和照片中分辨出多种深海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还观察到水螅、海百合、伞花海鳃、海参、海蛇尾和深海虾等多种深海巨型底栖动物。尤其是在第5次下潜中首次采集到1个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属地球上最原始的动物之一。
崔维成介绍,若不是因为糟糕的天气和海况,“蛟龙号”真希望能在5000米海试中完成更多海底作业。此次海试区域位于东北太平洋,七八月本该是这片海域最风平浪静的季节。哪曾想,现场是持续的六七级风和四五级浪,再加上母船“向阳红09号”年事已高能力有限,海试团队几乎是“抢”出了5次下潜。
期望每年都能出海
按计划,“蛟龙号”明年将开展7000米海试,根据要求将至少包括三个潜次。“一次是‘热身’。第二和第三个潜次都将冲击7000米的深度,第三潜次还要完成坐底作业。我们目前预留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崔维成透露,在此之前,“蛟龙号”将先赴南海执行科考任务,完成多项适应性应用作业。受汪品先院士的邀请,“蛟龙号”计划于明年春天加盟由汪品先领衔的“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综合性研究。这样一来,明年的三至七月都是“蛟龙”出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