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厅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发言集锦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3-06-07 13:25:35 

国务院办公厅副处长 李嘉路
海洋工作需要超前创新思维
海洋工作是全新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超前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如何搞好海洋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国家海洋局摸清我国海洋经济的宏观情况,然后去超前考虑和谋划。谋划好的话,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孙志辉局长的报告提到了很多新的定位和转变,非常明确具体。如果执行好了,海洋工作就一定会上台阶。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陈创福
加强海岛保护和管理
孙局长在报告中提出的海洋工作指导思想和部署的工作任务,切合地方海洋综合管理的实际,适应当前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把海岛法出台作为重点提出来,为我们今年的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海南的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特别体现在推动海岛的管理以及生态省建设方面。今后海南要继续加强海岛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推进生态省建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李珠江
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国家海洋局突出抓好规划问题,对于海洋事业科学发展和强化海洋管理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从全国各省来看,海洋功能区划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地方也越来越重视。海洋功能区划规划改变了过去规划的软地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规划先导,有效保证了国家的重大项目和重要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
现在沿海地区都在向海洋要资源,要GDP,要发展,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这对我们海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做好海洋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最后,提个建议,《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即将出台,希望能出台一些配套性的文件,颁布实施一些细则性、程序性、表格式的文件。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刘修德
海洋工作干做越有“奔头”

过去8年,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海洋工作通过战略性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侧重海洋科技,到当前的“两条腿走路”,既重视科技服务、维权执法,又注重海洋环保、海域管理等工作。作为地方海洋工作者,我感到海洋工作越做越有“奔头”。这些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先后出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物权法》等几部大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海洋局及时对海洋工作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是海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合理使用、有序开发海域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海域使用申请与审批的法律制度与现实之间,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磨合。
目前,在福建省内具有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和具有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不多,而海域使用论证和环评的市场需求却很大,导致海域使用论证和环评的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造成有些海域使用论证和环评报告质量不高,拖延合同期,缺乏客观、合理、公道的收费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国家海洋局的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
现在,环保部门“两个指标打天下”,分别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国土系统也有土地审批控制指标,但是海洋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却没有任何控制性标准。在目前海洋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应加快对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研究,并尽快设置污染物排海的控制性指标。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周鲁闽
排海污染物要总量控制
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定要做的。现在,大多数排海污染物采用浓度控制。浓度控制的问题在于,如果浓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总有一天会超过海洋的环境容量。因此,单纯的浓度控制行不通,必须实行总量控制,将海洋环境容量分解、再执行下去。要落实好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必须建立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采取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孙志辉局长的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国际上称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是目前非常领先的管理理念。它以生态系统确定边界,进一步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报告中出现这一表述,表明我国的海洋管理已从理念上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海洋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工程技术相对落后。比如我们的海域使用论证,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海洋调查研究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解决工程方案本身的合理性问题。而目前,有资质单位的问题恰恰就是后面工程设计经验积累较少。因此,我国应再建一个以海洋工程设计为重点的国家级的海洋工程中心。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宋家新
海域管理要结合地方实际
与大多数沿海省份不同,江苏省海岸为淤涨型海岸。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长江沙含量减少,每年淤涨量很大。非常感谢国家海洋局下发的《关于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把中央政府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该政策的出台,较好地考虑到了江浙非基岩型海岸地段的特殊情况,将依法办事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既解决了法律对围填海的严格控制,又方便了项目审批,利于沿海开发。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刘锡财
统筹协调海洋各项工作的发展
这次开会,我认为触及到了我们在海洋事业发展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制度建设、体制建设、工作建设都很快,感觉都有点跟不上了。不论是理性还是感性,不论是现实还是未来,都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我们要完整理解、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实质,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从大连来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去年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财政收入400亿元,海洋经济逼近1000亿元,海洋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位居前列。但回头看一下,海洋部门在人员结构、人才素质、经费保障上差距还很大,与我们的地位不相称。建议今后类似这样的全国性海洋工作会议,能不能再提高一个层次,要沿海省市主管领导都参加,感受我们的发展。那时候,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将会大大增加。我们应加大国家、省、市三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整合政府资源,避免多个系统各自为政,统筹协调海洋各项工作的发展。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刘元林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这是我们开展海洋工作应有的理念。山东这些年用海非常迅猛,海洋问题首先是保护。山东很多地方是黄金海岸,青岛在保护方面做得不错。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要加强海域使用审批的程序,把海洋工作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当中。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赵泽斌
服务大局 找准定位
服务大局,找准定位。这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把握的。如何在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求生存求发展,求得更好的前景,这次会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认识。沿海地方省委、政府都提出了要发展海洋经济,海洋部门能不能承担起来?如何促进本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青岛海洋经济占很大比重,我们要考虑能否承担统筹海洋经济的职责,如果海洋经济协调职能赋予我们,我们的地位就会提高。烟台做的很好,海洋经济推进办公室就设在海洋局。抓海洋经济,确实需要明确牵头部门,海洋部门应当承担起这个职能。青岛市考核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就要考核我们局,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 王志远
海洋在沿海地区发展中大有可为
这次会议,重要一点就是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海洋发展当中的辩证关系。比如,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又好又快的问题等。北海区经济发展这几年速度很快,经济总量超出珠江三角洲一倍,超出长江三角洲1000多亿元。由此看得出我国海洋事业、海洋经济、海洋工作在沿海地区发展中大有可为。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 于青松
海域使用管理必须服务经济发展

近几年,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发展很快,2007年征收海域使用金将近30亿元。今后海域使用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如果海域使用管理只是为了管而管,而不考虑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局,就会走进一个死胡同。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是国家重大的建设项目,我们要从服务的立场出发,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国家海洋局海岛办公室主任 吕彩霞
加快推进《海岛保护法》出台
孙志辉局长的报告,第一次把海岛作为专段来讲,体现了局党组对海岛工作的重视。近几年,我国海岛工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这一方面是基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岛工作的重视和全国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际社会对海岛的重视普遍增强。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海岛保护法》的出台。但对海岛不能只谈保护和管理,我们要通过制订海岛政策,给予优惠扶持,关心和提高岛民生活。这样海岛法就会落到实处。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司长 李晓明
延伸海洋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几年海洋工作发展很快,标志一是认识宏观和驾驭宏观的能力逐渐突出。二是方针政策越来越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三是不断发展创新体系,创新成果多。希望这种势头能不断地延伸下去,海洋事业必然会有又好又快地发展,海洋环境保护也要乘势而上。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 张占海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国际影响力
这次会议收获很大,启发很大。孙志辉局长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五个统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也体现了我们向服务性政府部门的转变。国际司要转变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介入国际组织和国际行动计划,利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上的话语权。

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司长 李春先
全国海洋工作一盘棋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组织人事工作要做好“三服务、两满意”。满意程度是衡量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几年,局党组高度重视体制改革工作。海洋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巩固。我们想到的都去做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海洋事业在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发改委、财政部、中办、国办等部门的广泛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费保障、项目立项、文件出台都很顺利的重要原因。下一步我们还要潜心研究职能定位,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领域上不断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倡导全国海洋工作一盘棋,各方联手做大做强。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高之国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
在海洋管理方面,目前国外大多数采用海洋综合管理模式,提倡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对这个概念,国内海洋研究机构还仅仅处于字面理解阶段。希望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开展一些具体的创新性实践工作,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实际上,我国海洋领域已有很多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出台本身就是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先有地方性法规,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探索,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归根结底要服务海洋经济。
一是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包括海洋系统如何带动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二是深化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包括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的结构、提高开放的质量三个方面。三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相关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 金建才
把“大洋”打造成国际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利益的内涵也不断丰富。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影响的扩大,我们要争取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更多的话语权。“大洋”是个品牌,我们要把这个品牌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同时,大洋工作具有高技术性和前沿性,要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目前大洋事业的发展形势非常好,我们赶上好时机,要把“大洋”这块蛋糕做大、做强。要根据国际形势,正确判断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我们的工作战略和重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 曲探宙
准确、全面传达海洋科普知识
作为海洋工作者,我们在轻易地说公众缺少海洋意识的同时,要检视自身的海洋意识是否准确、全面。在宣传海洋意识时,绝不能误导公众,应该给大家一个完整、准确、科学的说法。海洋工作者在做好海洋工作的同时,有责任对社会公众进行宣传,营造一个有利于海洋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培植公众对海洋事业的关心支持。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公众的宣传,并逐步把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到海洋工作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予以落实。

国家海洋局咨询中心主任 潘新春
严格把关控制围填海

现在土地紧张带来了很多问题,最需要重视的是围填海。对填海问题要慎之又慎,进行宏观调控,严格把关。大面积的围填海,仅靠论证和环评能否对产生的影响有一个确定的判断,目前还没有把握。这方面,国家应尽早制定措施。现在都是平推式填海,原始海岸就牺牲掉了。这种围填海简单,成本低,但对环境变化影响很大。这样的方式专家和管理者都有意见,需要加以改变。中央和沿海省市要引起足够重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损害海洋环境。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 蒋兴伟
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体系能力建设

从这次南方一带暴发的罕见冰灾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今后一定要重视和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体系能力建设。实事求是地说,这方面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将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方面同步推进,扎实抓好观测预报的业务化运行和管理工作,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尽全力为全国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惠根
奋力开拓我国极地事业
极地工作压力目前比较大。第一,任务重,而极地人才队伍方面相对无法满足需求。第二,虽然我国极地考察的活动比较多,但是极地科研成果还显不足。第三,我国极地事业不断壮大,但是对国际极地科学的贡献偏弱。第四,全国极地考察和科研力量的整合力度不够。这都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奋力开拓我国极地事业。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 屈 强
要向全国发布海水利用公报
海水利用产业以前没有部门来管,国家海洋局要承担起海水利用科技支撑和综合管理工作,淡化所将为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水淡化事业做好技术层面的工作。要向全国发布海水利用公报,把地方工作和国家工作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大步促进海水利用的发展。

本组稿件由记者苏涛、钱秀丽、王秋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