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烟台港被辟为通商口岸,到今天,整整一个半世纪过去了。150年前,烟台港的开放使得一座滨海城市诞生并逐渐兴起;150年后,在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烟台港的发展使这座城市愈加彰显活力。
港口,是连结陆地与海洋的桥梁,现代化港口是国际性城市的名片,是区域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在烟台这片土地上,港口与城市始终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因港立,港以城兴,海陆互动,共生共荣”,是一百多年来港口与城市关系的生动写照。
一、历史篇:从“北方巨大贸易中心”到国家沿海主枢纽港
烟台港所处的芝罘湾自古便是海运良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据史料记载,元朝时,芝罘湾就已经是海漕运输的必经之路,年进出港漕船千只以上,运米超百万石;明代时,经芝罘湾港口运输的既有军粮,也有大规模的海外运输,公元1403年从芝罘湾运至朝鲜平壤的米面就多达20万石以上;清代时,芝罘湾也热闹一时,“烟台为南北之冲,渔船收泊较多于他处,故以此一口较盛”。然而,当时的烟台并无市区,只有村落。直到1861年开埠通商,烟台港才迎来了大规模发展,从而也带动了一座城市的兴起。
1861年8月22日烟台港正式开埠通商。此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在与英法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里,原本把登州(今蓬莱)列为通商口岸,不过英国领事考察发现登州港口水浅,便以临近环境优良的烟台顶替。开埠之后,英国福开森公司首开英国至烟台直接运输航线,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烟台成立分局,开辟烟台至营口、天津、上海、福州、台湾、厦门、汕头、香港、日本和爪哇等地航线,使烟台成为以港务为中心的繁荣商埠。
此后数十年间,烟台作为山东省唯一的通商口岸,广阔的腹地、优越的海湾、便捷的航运,使得烟台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861年至1898年间,烟台是北方三大开放港口之一(天津、烟台、营口),航线、航班和客货吞吐量以及港口贸易量跻身全国几大港口前列,其关税曾占到山东省关税的90%。烟台港一度被誉为“中国北方巨大贸易中心”。
因港立市,烟台这座城市逐渐繁盛起来。烟台开埠后,17个国家相继来设领事馆,高峰时外国洋行超过百家,现代工业数十家,教堂几十座,学校十几处,就连医院也有数家。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也在烟台得到了发展,至今从张裕等老公司身上还能看到当年的痕迹。
1898年,德国宣布青岛港为自由港,并开始大规模建港。1904年6月,胶济铁路建成通车。至1910年,烟台失去山东第一大港的桂冠。
其后经过几十年的港口建设比拼,中国港口大格局已初步确立,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1973年烟台港搭上了全国首次大建港的快车,港口能力有了很大提升,1981年港口吞吐量一度位居全国第8位。改革开放后,烟台港进行了大规模、连续性的码头建设,实现了由区域性港口和分流港向国家水路运输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重要港口的角色转变。
二、现代篇:百年老港的“十一五”跨越
2004年9月,烟台港集团组建成立。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以港兴市”宏观战略指引下,烟台港自觉融入城市发展格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资源整合、港口生产、港口建设、集疏运体系、资本运作、政策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港口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高。烟台港连续6年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被业内誉为“爆发式增长港口”,被山东省政府荣记集体一等功。
资源整合构建“大烟台港”格局
近年来,烟台港先后与地方港务管理局、渤海轮渡烟台客运站、蓬莱东港、龙口港实施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以推进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西港区和蓬莱港区四大港区整体自然融合为轴心,在渤海湾南岸200多公里海岸线上倾力打造基地型港口和中转枢纽,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多点支撑的港口发展新格局。
烟台港由原来的一个点变成了现在的一条线,成为中国海岸线资源最长和唯一横跨两个海域(黄、渤)范围的港口集团。更重要的是,资源整合使得集团内的各个港区减少了无序竞争,实现了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促进了整体的优化发展。到“十一五”末,烟台港总资产超过163亿元,净资产68.5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3.8倍和3.5倍。
港口整合完成后,一条港口建设的路线图随之清晰,简言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条海岸线”,即以西港区建设为中心,以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建设和功能完善为基本点,稳步推进向东巩固、向西发展的战略格局
跻身中国亿吨大港行列
烟台港集团成立以来,港口生产取得长足发展,货物吞吐量增长了3.9倍;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4.2倍。2006年烟台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准箱,成为全国第10个、全省第2个过百万箱的港口。2007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跻身中国亿吨大港行列,位列沿海港口第11位。2010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4万标准箱,位列沿海港口第11位。
目前烟台港化肥、铝矾土、石油焦、朝鲜煤炭吞吐量和对非口岸贸易量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成为渤海湾南岸最大的矿石、散粮中转港、石油化工品储运中转基地和北方重要的煤炭装船港。化肥业务正在打造世界化肥物流FOB烟台价格指数,木材业务正在打造江北最大集散基地。在集装箱运输上,形成渤海湾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港,近洋集装箱干线港,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基地港。另外,与国内众多知名汽车厂家联合开展商品车滚装物流项目,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商品车滚装物流基地港。
夯实硬件筑巢引凤
“十一五”期间,烟台港建设完成投资11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建成深水泊位17个,新增货物通过能力2045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50万标箱。
2005年9月,山东省和烟台市重点工程西港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烟台港从芝罘湾突围、为下一个经济周期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适应烟台“以港兴市”战略、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点睛之笔。到目前,西港区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先后完成防波堤一期、20万吨航道、5万吨液化码头和配套罐区建设任务;顺岸码头、油品码头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将部分竣工投产;大型矿石码头将于明年具备投产条件。
与此同时,其它三个港区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加紧规划与建设。芝罘湾港区三突堤工程完工,同三轮渡码头等泊位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保税港区一期建设完工。龙口港区数个通用泊位、液化泊位及航道工程投产,配煤项目等重要工程相继完工。蓬莱港区木材码头通过验收,两个五万吨级通用泊位及航道工程投产,完成了客运码头及设施改造。
在未来3-5年内,烟台港将成为东北亚地区极少数拥有矿石、原油、集装箱、煤炭四种超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口之一。
撬动资本运作杠杆
烟台港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政府优惠政策和直接投资、发行融资债券、租赁融资等多种方式,内引外联,借风行船,使港口融资渠道走向多元化。尤其是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引进中海、宝钢、国投等与港口紧密相关的世界级企业集团,为烟台港大宗散货、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和烟台临港产业发展赢得强劲动力,为今后更好地参与东北亚地区港口竞争搭建了新的重要平台。
烟台港吸引香港泰山石化、新加坡丰益投资、迪拜港口国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国际行业巨头投资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成立合资企业或合作项目20余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内外资60多亿元,年均10亿元,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一五”利用外资十佳企业荣誉称号。
集疏运体系贯通大天地
集疏运体系曾经是烟台港发展的制约瓶颈,今天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十一五”期间,德龙烟铁路德大段、龙烟段开工建设。到德龙烟铁路全线贯通时,烟台港将形成“双龙交汇、五港贯通”的铁路运输新格局,成为山东省“四纵四横”铁路网的重要枢纽,一举突破此前的集疏运瓶颈,大大扩展烟台港的经济腹地。
各港区通过疏港公路直接与同三高速、绕城高速、威乌高速和206国道相连,进而融入山东及全国公路网络。西港区至淄博450公里输油管道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横贯山东半岛北部5市14县区,服务范围涵盖三大国家级战略主战场,投产后将为山东炼化企业提供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便捷通道。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将齐聚烟台港,构建起立体高效的集疏运网络。集疏运体系将不再是港口发展的瓶颈,而是港口发展的跳板。
政策环境空前优化
2006年,国家颁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烟台港煤炭、集装箱、矿石、原油四大货类全部名列其中。2006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港口发展的战略决策与扶持政策,为烟台港发展营造空前优良的政策环境。此外,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海事等口岸部门,积极实施“大通关”战略,优化口岸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2009年9月,烟台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烟台港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和临近港口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转型升级而设立的保税港区,真正体现了“区港联动”。2010年初,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营,为烟台港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展望篇:借“蓝色”东风,打造一流强港
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蓝色经济大潮中,烟台港拥有着独特的区位、资源、交通、经济发展和政策环境等优势,烟台港将成为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核心支撑,同时成为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山东省实施“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
缜密分析形势之后,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开局,烟台港集团确定了新的战略举措,概括为:“突出一个中心,实施两大转变,实现四大战略构想。”
一个中心,即以建设现代化一流强港为中心,加快建设烟台保税港区,实施区港联动,全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两大转变,即由亿吨大港向一流强港转变,由接卸型港口向国际中转港转变。四大战略构想,即力争油品、矿石、煤炭和集装箱四大货类挤进区域经济战略层面。
“十二五”期间,烟台港的目标任务可形象概况为:“三年构筑筋骨肉,五年提升精气神”,具体讲就是,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大型深水专业矿石、原油、集装箱和煤炭专用泊位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德龙烟铁路、高速公路与西港区、龙口港区的连接,形成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通用化相结合的港口新格局。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建设,港口功能由传统装卸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初步实现由亿吨大港向一流强港转变,圆满完成股份公司上市目标。
今年1-7月份,烟台港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04亿吨,同比增长17.8%,增幅高于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烟台港延续着“十一五”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二五”规划开了好头。
如今,迎来开港150周年的烟台港,正团结一心,士气昂扬,朝着建设一流强港的目标大步迈进。在蓝色经济的大潮中,随着烟台港的重新崛起,当年因为港口而兴起的这座城市也必将散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