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舰载机性能可比拼美军大黄蜂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24:42 

“航母已在建,但还没建成!等建完再说。”今年67日,《香港商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的这句话分析称,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首度对外承认中国正在制造航母。这15个字,再次点燃了外界关注“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热情。

全球媒体和军方所说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就是目前停靠在大连港的“瓦良格”号。英国路透社、《简氏防务周刊》和一些港台媒体都认为,这艘航母极有可能在201171日下水或“内部试水”,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不过,有消息人士透露,“试水计划”随时可能变动,可以是在今年年内的任何时间。

“瓦良格”号何时下水,实际上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军事爱好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显示,这艘航母的甲板上最近异常忙碌,工人们经常加班,改装工作已接近尾声,就连红地毯都已铺好……这意味着,它就要获得新生!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继印度和泰国之后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

这对某些国家来说,自然不是好消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表示,“瓦良格”号并非只有象征意义,“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印度的一位退役副上将则说:“一艘全副武装的中国航母,会极大地改变海域战略。”但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位军事专家在《连线》杂志撰文称,“瓦良格”号还存在诸多缺陷,如自我防卫能力还比较脆弱,缺少足够的护航潜艇和战舰,中国一直未能解决国产先进发动机问题……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也承认,中国的武器装备跟其他较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有相当大的“代差”。

但不管怎样,中国人的“航母梦”终于要变为现实了!

攻防兼备的战斗力

歼—15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达600公里,近防炮每分钟可发射8000枚炮弹

刘建波 李大光

随着“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未来走向逐步明晰,其实力到底怎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互联网上流传的“瓦良格”号照片判断,从总体上讲,它的修复和改装工作即将全部完成,航行测试工作可能于今年年内开始。

可携载近50架舰载机

以姊妹舰——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为参考,“瓦良格”号长约302米,宽近70.5米;基准排水量(即空船的重量)为5.3万—5.5万吨,配备所有装备、设施后的满载排水量约为6.7万吨;速度为2931节,即每小时可航行53.757.4公里。

航母主要靠舰载战斗机形成战斗力。搭载何种舰载机,直接取决于航母本身。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航母,就有什么样的舰载机。因此,现阶段中国海军舰载机的选择,必须以符合“瓦良格”号的使用性能为前提。据此判断,“瓦良格”号的主力战机可能是俄制苏—33舰载机、中国生产的歼—15舰载机,以及预警直升机和反潜直升机等,总量不超过50架。

西方媒体和防务专家早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歼—15战斗机项目。他们将“已于2009年成功首飞的歼—15”称为“飞鲨”,并认为它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一种航母舰载机。该机由沈阳飞机公司设计,属第三代战机,是在俄制苏—33舰载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歼—15的性能,各方持有不同的意见。据中国的一位武器专家介绍,歼—15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导弹制导系统,要比苏式战机先进得多;其部分技术和性能可以和美国航母的主力战机F/A18C“大黄蜂”相比。不过,歼—15的飞行距离较短,主要原因是它要在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滑跃式甲板上起飞,携带的燃料不能太重。而美国航母的甲板下方有功能强大的弹射助推装置,可以在帮助舰载机起飞的同时,使其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较短的飞行距离,将极大地制约歼—15性能的发挥。

作为未来中国第一代远洋海军的核心,“瓦良格”号必须拥有一定的空中预警指挥能力。滑跃起飞方式,使得固定翼预警机无法装备到“瓦良格”号上。因为预警机的速度较慢,需要依靠弹射器提供外力,才能确保它在脱离航母甲板后不落到水里。因此,配备预警直升机就成了“瓦良格”号的首选。现在可以基本断定,“瓦良格”号服役后,将采用歼—15舰载战斗机和俄制卡—31预警直升机这一组合。今年622日,俄罗斯方面宣布,向中国提供9架卡—31的合同已履行完毕。这种预警直升机的探测距离为115公里,可自动跟踪20个空中目标,最大飞行时速250公里,最大航程600公里。也有报道称,未来,“瓦良格”号上的卡—31,有可能被中国国产直—8预警直升机取代。

“瓦良格”号服役后,其有效覆盖、控制半径可能不超过600公里,因为歼—15从航母上起飞后的航程,预计就在这个范围之内。在这一区域内,依靠预警直升机和舰载雷达的引导指挥,歼—15既可有效保护航母编队不受敌方空中和海上力量的袭击,同时也能实施对敌地面和海上目标的攻击。一旦超出这一范围,歼—15将只能依靠自身的雷达系统等作战。

有专家认为,在舰载机、航母指挥体系、航母配套战斗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军才刚刚起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瓦良格”号具备近远海综合攻防能力,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NextPage]

先进的近防系统

除舰载机外,“瓦良格”号自身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近距离防御。如果由舰载机组成的外围防线被突破,“瓦良格”号上装备的近距离防御武器(即近防武器)将对来袭者发动猛烈攻击。其近防武器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近防炮。世界上现有的近防炮普遍是6管或7管,射速为40006000/分钟。“瓦良格”号则在舰体四角安装了最新型的国产11管超高速近防炮,每分钟能发射大约8000枚直径为30毫米的炮弹,可杀伤45公里以外的目标。

“瓦良格”号本来拥有12个反舰导弹发射井,导弹射程超过500公里。但有报道称,这些发射井在改装过程中被拆除,以便装备更多的舰载机和其他设备。不过,“瓦良格”号多了一种新型国产近程防空导弹系统——FL3000N。该系统具备多发、齐射的能力,导弹长2米、直径120毫米,最大射程超过10公里,具有反应速度快、制导精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拦截各种超音速和亚音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

总的来说,与作战半径都在1000公里以上的美国航母相比,中国的第一支航母编队,属于一支典型的远洋自卫型、防御型作战力量,绝非欧美国家所说的“充满威胁”。在自身技术匮乏、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中国军工科研人员能够让“瓦良格”号具备现有的作战能力,让它足以掌控大部分南沙群岛地区,已属难能可贵。可以说,“瓦良格”号的试验、探索意义,远远大于实战意义。

“瓦良格”号的前世今生

随苏联一起“死亡”,在中国重获新生

晓晨

“瓦良格”号1988年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下水,到如今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亮相,已经走过了23年的风雨。这中间所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既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指远洋)的战略选择,也凝聚了亿万国人的热情和期盼。

“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

“瓦良格”号航母诞生于苏联时期。

苏联的第一代航母是1963年开始建造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第二代航母则是1970年开始建造的“基辅”级航母。198257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经反复酝酿和讨论,做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的决定。当时,苏联计划建造两艘,编号分别为“105”和“106”。“105”就是俄罗斯海军现役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而“106”就是命运坎坷的“瓦良格”号。按照当时的设计方案,这两艘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均为6.7万吨,全长310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仅短22米;舰艏飞行甲板距水面有7层楼高,舰艉飞行甲板宽75米;最多可容纳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有12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

苏联的航母建造基地——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担了这两艘航母的建造任务。黑海造船厂创建于1897年,是苏联最大的造船厂,也是唯一的航母建造总装厂。从20世纪60年代建造第一代航母起,苏联的9艘航母全都是在这里建造的。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政府不仅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还动用了800多位专家、7000多家工厂和科学研究院等力量。经过3年的努力,1985125日,“105”下水。第二天,黑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06”,即“瓦良格”号航母。1988年,该舰船体建成,并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被命名为“里加”号。但此时,苏联已经风雨飘摇。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里加”号随即被更名为“瓦良格”号,以纪念在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19911225日,苏联宣布解体,已经建造了68%的“瓦良格”号,从此被扔在码头上,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废铁”。

当然,谁也不愿意即将完工的“瓦良格”号就此被废弃。1993年,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和乌克兰总理库奇马来到黑海造船厂,商讨“瓦良格”号的命运。当时,双方各有一套算盘。俄方称,“瓦良格”号未建成的部分,应由乌克兰方面承担建造任务,俄方负责在完工后支付尾款;而乌方则要求俄方以一条完整航母的价格,购买这艘航母。

正当双方唇枪舌剑之际,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愤然说道:“‘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马卡罗夫是建造航母的元老,苏联的9艘航母中,7艘都是在他任厂长期间建造的。切尔诺梅尔金阴着脸问道:“如果让航母完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马卡罗夫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9个国防工业部。”这句话犹如兜头一盆冰水,让所有人清醒过来。为建造这两艘第三代航母,苏联政府动用了那么多资源,而今还剩下什么呢?马卡罗夫伤感地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被俄罗斯政府送给了乌克兰,以抵偿债务。

[NextPage]

香港老板2000万中标

1995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北京。随同出访的副总理基纳赫随后披露,中乌双方正在就“瓦良格”号进行谈判,这艘尚未建成的航母有可能在中国被解体。

实际上,这条新闻背后暗含着许多玄机。当时,乌克兰计算,将“瓦良格”号解体需要花费2.5亿美元,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卖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曾任我海军副司令员的张序三中将后来披露,中国代表团曾5次赴乌克兰磋商,但屡屡受到美国的粗暴干涉。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将舰上所有的设备拆除、炸毁,使“瓦良格”号成为一个空船壳。在此情况下,中方估算,要花费700亿元人民币,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1995年,我国的军费开支总共还不到64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续建的费用太高,中方最终放弃了谈判。

美国插手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为了避免乌克兰继承苏联的军事实力,美国可谓机关算尽。苏联解体后,在建的苏联第四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一直停放在黑海造船厂0号船台(造船厂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一家挪威公司找到船厂,声称要租用0号船台。不久,一家美国钢材公司也找上门来,说要以450美元/吨的高价,收购航母的钢材。缺钱的乌克兰人惊喜不已,立即决定拆解航母。可当航母拆得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突然变脸,要求把价格压低到原来的1/3。接着,挪威公司毁约,说原定的6艘商船不造了。最后,这两家公司交了十几万美元的违约金后扬长而去,只剩下乌克兰人对着一大堆废钢七窍生烟。

199710月,乌克兰表示要出售“瓦良格”号。这条消息吸引了一位叫徐增平的香港老板。他马上派人飞赴乌克兰进行洽谈。

徐增平本是山东人,曾在广州军区当兵,退伍后投身商海,1988年携妻子移居香港,成立了创律集团。趁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动荡,他大胆抄底,一举成为亿万富翁。徐增平对“瓦良格”号动心思,主要是瞄准了澳门回归,想把“瓦良格”号改造成拥有600间豪华客房的赌场和娱乐中心,圆一个“赌王梦”。

谈判开始后,乌方最初的开价是1亿美元,而徐增平只有2000万美元现金。但他做生意一贯胆大,常把“富贵险中求”挂在嘴边。他自称“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绝对不能犹豫”。他4次飞赴乌克兰,先预付了200万美元定金,然后与乌方官员喝酒交心,最后以2000万美元中标。中标后的徐增平意气风发,挥舞着粗大的古巴雪茄,放言要将“瓦良格”号改名为“创律”号。

路上走了整整4

19984月,徐增平以旗下子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名义,买下了“瓦良格”号航母。19997月,在拖船的牵引下,“瓦良格”号驶离黑海造船厂,缓缓地走上了前往中国的漫长航程。此时,距离它下水已有11年之久。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罗夫泪流满面,站在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内,悲伤地目送“瓦良格”号远去。

尽管“瓦良格”号只是一个空船壳,但中国人买走它的消息,还是让美国十分不悦。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甚至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此外,一家有台湾背景的公司多次试图接触徐增平,想用高价收购“瓦良格”号。但徐增平表示,他愿意让“瓦良格”号为国家服务,无论是船身,还是买来的30多万张设计图纸,国家需要什么都可以。

当“瓦良格”号驶抵黑海南部,准备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拦住了它。土方的理由是,“瓦良格”号船体过大,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撞上伊斯坦布尔大桥,阻塞海峡。在土方的强令下,“瓦良格”号被迫退回到出发的港口。

这一下,徐增平遭遇了空前的困难。“瓦良格”号滞留黑海期间,他每天要向拖船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还要向乌克兰的港口缴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当时正逢金融风暴过后,香港金融机构拒绝贷款,徐增平只好跑到北京求援。他甚至找到已经退休在家的原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表示愿意把航母原价卖给海军。

在背后指使土耳其强硬阻挠“瓦良格”号通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199912月,美国驻土大使皮尔森在会见土耳其国防部长米尔札欧鲁时,就表达了美国政府对“瓦良格”号的关切。20003月,米尔札欧鲁应邀访美。临行前,他向土总理艾西费特呈交报告,建议拒绝中国的要求,禁止让“瓦良格”号通过海峡。据说,“瓦良格”号滞留黑海期间,曾有一架不明国籍的直升机突然降落在甲板上,跳出3个人进行测绘。拖船船员察觉后立即登舰驱赶。这帮人在离开前,狂妄地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了“法国人到此一游”。

为了给“瓦良格”号疏通去路,中国政府出面,与土耳其政府展开了长达16个月的协商。通过中方耐心的外交磋商,土方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2001825日,土耳其政府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并为此专门派一位部长飞赴北京,通知中方。中方随即派出一个专家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就技术问题进行磋商,备妥了土方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并承诺一旦出现意外,中方将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000111日,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方从凌晨起关闭了海峡,暂时禁止其他船舶通过。“瓦良格”号航母在11艘拖船的牵引下缓缓前进,终于安全通过海域,进入爱琴海。由于埃及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瓦良格”号转头驶入大西洋,一路向南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向中国方向进发。2001220日,这艘命运坎坷的航母,终于进入中国领海。33日,“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从徐增平买下它时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

然而,就在“瓦良格”号靠泊大连的当天,徐增平在澳门的博彩营业许可证被吊销。海上赌场开不成了,他开始忙着打官司,处理为买航母欠下的贷款。最后算下来,他为了“瓦良格”号,花了大约1亿美元。

[NextPage]

“穿上”中国海军灰色涂装

“瓦良格”号来到中国后,在大连港沉寂了3年。一位曾经登舰考察的海军专家告诉记者,他曾看到,舰上到处锈迹斑斑,船舱内满是垃圾,看上去就像是一艘要被拆解的旧船。

但是,国内的广大军事迷一直以极高的热情关注着“瓦良格”号。2005426日,他们发现,“瓦良格”号动了。它在大批拖船的护航下,被缓缓拖进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的30万吨级船坞,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关人员开始清理“瓦良格”号上的垃圾,并重新为它喷漆。到了当年8月初,它已经以中国海军的灰色涂装全新亮相。随即,技术人员开始全面重建其内部系统。2009427日,“瓦良格”号再次转移,进入大连造船厂第三工场的30万吨级船坞。工人们铲除了舷侧的俄文舰名。这意味着,它将改用中文名字。对此,军事迷们展开了热烈的猜想。有人说它会叫“施琅”号,也有人说它应叫“毛泽东”号。实际上,这是美国现役航母的命名法则,和中国海军的传统并不一致。

2010319日,“瓦良格”号的重建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开始安装机电设备和武器系统。根据军事迷们观察,目前,航母上的各种雷达已基本安装完毕,近程防空导弹和近防炮也陆续亮相……这次大改装,特别是相控阵雷达基座的出现,让多数人相信,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就要亮相了。

四代领导人的“航母梦”

60年前提出计划,改革开放后加紧实施

苏坦

“中国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曾如此表达他对航母的渴望。其实,渴望拥有航母的中国人,远远不止刘华清一人,也不止他这一代。

中央军委提出建航母计划

中国人的“航母梦”由来已久。1928年,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提出花2000万元建造航母的计划。当时还是航母发展的初期,距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刚刚过了10年。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没能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国防建设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军的建设相对耗资大、见效慢,但毛泽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9532月,他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随后,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

不过,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缺少现实基础。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大范围的人才流失,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厂,也造不出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货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我国雄心勃勃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航母梦”随之变得遥遥无期。

“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航母梦”经历了“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终止了军事建设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将经济建设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从表面上看,这使得“航母梦”更加遥远,实际上却使中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日后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在外界的新技术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赶的信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度充斥着不少人的头脑,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方式,尽快更新陈旧的海军装备,提升海军实力。1980年,中国开始与英国接触,计划从英国购买42级驱逐舰,并引进技术,改造中国自己的051级驱逐舰。42级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如果中国能够购进这一驱逐舰,对海军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但是,英国人提出了让中国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同时也拒绝进行技术转让。这项购买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这次经历,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军事现代化;只有自主研制出先进的驱逐舰,具备了现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国的航母计划才能够有所依托。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体研究人员联名上书,建议独立自主地研发驱逐舰。邓小平当即拍板:“还是自己搞放心,不会被卡脖子。”从此,中国海军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学习,我国相继研发成功了“江湖III”级护卫舰、“江卫”级护卫舰、“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等。至此,中国解决了“买还是造”的问题,造船业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航母计划虽然依旧停留在图纸上,但放飞梦想的时刻越来越近。

[NextPage]

“航母梦”喷薄欲出

上世纪90年代,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推动下,中国的航母计划进入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预研阶段。

此前,中国海军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航母。所以,相关人员研究的突破口,就放在了各国退役的老航母上,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退役航母,获得宝贵的研制信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购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之后在广州将其拆解。这是中国海军科研人员第一次认真细致地了解航母的结构。1996年,中国与乌克兰就购买“瓦良格”号事宜进行了谈判,但终告失败。此后,中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购买了俄罗斯退役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航母,在对其进行分析及修整后,改建成海上公园。就这样,中国海军的科研人员,逐渐对航母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国在航母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机项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1992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有关引进苏—27SK战机的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涉及270多架苏—27SK战机,总金额约25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分34批购买72架成品战机,剩余的200架则由俄罗斯提供技术,在中国组装生产。这个号称“用200亿人民币换取10年时间”的协议,迅速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以这个项目为依托,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了完整的苏—27国产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国产化的歼—11B型战机。如今,可能装备在“瓦良格”号上的歼—15型重型舰载机,正是脱胎于歼—11B型战机。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造船业,不仅早已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舰载机技术的突破和造船业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的“航母梦”喷薄欲出。

沪东造船厂热火朝天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军工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此时,中国的“航母梦”已经完成了从科技到经济等各方面的储备,开始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20093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多家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中国军方高层首次公开作此表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