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击“梅花” 新闻中心强台风报道圆满成功

来源:新媒体   发布时间:2015-05-20 20:25:18 

2011年8月4日,代号为“梅花”的今年第九号强台风逼近东南沿海。 8月5日至7日,新闻中心应急直播团队在第一时间分赴省内最有可能受到台风“梅花”影响的吴江、启东两地,转战上千公里,迎风而上,在整个新闻中心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抗击强台风“梅花”的报道任务。应急直播组7名记者从8月5日14点出发到8月7日20点完成最后一场直播,历时54小时,其中工作时间达42个小时,累计发回直播报道16场,现场报道39条。其中除为《江苏新时空》、《有一说一》、《新闻夜宴》、《早安江苏》等栏目播发以外,还被央视《新闻联播》采用4条,以及《东方时空》、《朝闻天下》、《共同关注》、《24小时》等栏目采用28条。
“梅花”临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苏新时空》连续播发《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到省防指部署防御第九号台风工作》、《李学勇省长深入南通、盐城沿海一线检查指导防台抗台工作》等报道,并全方位展现了全省沿海转移撤退人员、紧急调运物资以及加固堤防和危旧房屋等一系列防台措施落实情况。与此同时,新闻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方案,各路记者连夜出击,奔赴现场。
这次新闻中心的抗台报道,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风力如何强劲的表层上,而是通过人力的合力调配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记者深入到太湖沿岸、黄海海岸、安置点、渔港等农村城市各个角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去发掘细节,寻找关于人物命运的故事,无论是11级台风中勇闯海滩劝阻冒险拣文蛤渔民的边防战士,攀爬在二十米高空抢修电线的电力工人,还是安置点中摆放在床下的那一盘蚊香……时时处处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细节的执着追寻。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也通过长期的积累,找到了更为巧妙的报道方式。比如说强风中瞬间鼓胀的塑料袋被我们用作了道具,比如说记者在狂风呼啸的时候,适时的停下播报,让观众自己来倾听风的声音……这都是对现场报道技巧的合理运用,这也都来自于长期的摸索和学习。
这次的台风报道,是一次大部队,多兵种的综合报道。新闻中心应急直播组在以往的地震、台风等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8月4日台风路径初步明朗之后,记者就已经把行李带到办公室,处于待命状态,能够随时出发。同时,直播组记者以前都有不少类似事件的直播经验,在整个的报道过程中,找点准确、分工明确、表达有理、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同时,设备方面也根据以往报道台风“麦莎”“莫拉克”的经验,准备完毕。摄像机,话筒进行备份和防风防雨处理,卫星车早早检查完毕,安全绳、雨衣、电筒、胶鞋等一应俱全。
这次的台风报道,《有一说一》副总制片人许宵鹏亲自带队,在狂风暴雨中调度现场,喊破了嗓子;夜晚两点,梁瑄发消息请缨:风大了,我们现在出去拍片子吗?海堤上,刘磊在十一级的风中采访边防队员;贾威冒着广告牌随时掉落的危险,提醒观众注意高空坠物;摄像记者张健、查金、林昱扛着机器在风雨中还要尽量保持稳定;技术部门的林剑,许耀起早抹黑,保证了卫星车在狂风暴雨中数据传输的正常进行;司机蔡荃、刘宁也“超范围”工作,帮着忙前忙后,拖线扯线。而这样付出得来的是凝聚力,一支有了凝聚力的队伍,是攻无不克的。
如果说这次的报道是胜利的,那么胜利属于百战之后的经验,属于付出之后的凝聚力,属于新闻中心应急直播组的每一个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