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日本制造的“深海6500”深潜器可下潜深海6527米,水下连续作业时间在6小时以上。中国“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连续工作时间为12小时。
除“深海6500”和“蛟龙”号深潜器外,性能和下潜深度大致相当的还有3艘,分别是:俄罗斯的“和平1”号与“和平2”号(下潜深度均为6000米,1987年服役)、法国的“鹦鹉螺”号(下潜深度6000米,1984年服役)。
“阿尔文”——传奇下潜王
美国的“阿尔文”(Alvin)潜水器是第二代载人潜水器的典型代表,它建于1964年,当时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829米,排水量12吨。1968年在一次布放时沉没,所幸没有人员伤亡,1969年被捞起,1974年重建,此后其最大下潜深度逐渐增加到了4500米。1985年,它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残骸。自建造日起,“阿尔文”已进行了5000多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
“鹦鹉螺”——擅长水下搜寻
法国1985年研制成功的“鹦鹉螺”号(Nautil e)在水下搜寻方面大名鼎鼎。迄今为止,已进行过多金属结核区域、海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和沉船、有害废料搜索等任务,至今已下潜过1500多次。它还被多次用于搜寻、找回海上失事飞机的残骸工作。
“深海6500”——研究地震海啸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它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
“和平”兄弟——联手完成上千次科考
1987年,前苏联和芬兰联合研制了两艘6000米载人潜水器“和平1”号(Mir1)和“和平2”号(Mir2),重量均为19吨。
30多年来,这两艘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极海底进行了上千次的科学技术考察,包括对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深海生物及浮游生物调查和取样;大洋中脊水温场测量;失事核潜艇“共青团员”号核辐射检测,“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水下摄影,以及拍摄了3D电影《深海异形》。2007年8月2日由“和平1”号与“和平2”号载人潜水器联合完成的“北极-2007”海洋科学考察,使这两艘载人潜水器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并由此正式引发了相关国家在北极的利益之争。2008年7月底,俄罗斯科考队员又驾驶这两艘潜水器成功潜至贝加尔湖湖底,对这个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进行科学考察。